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台湾地区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葛晓飞  
【摘要】: 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深受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的渗透与干扰,所以,学术与教育日趋分割化。大学的系、所在“专业化”的美名之下,逐渐肢解大学作为知识的统整殿堂的性质,使大学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养成与世界观的塑造上所产生的“隧道效应”日益加深,研究有所成就的大学教师参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意愿颇为低落。因此,研究台湾地区大学通识教育对其本身的发展和深化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选取台湾地区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分析、研究了台湾地区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问题。 首先,本论文对台湾地区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做了系统的阐述。论文认为,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修习要求以及师资安排来看,该地区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取得了普及性的发展,并以稳定趋势前进,但从某种程度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次,论文阐述了台湾地区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三大特色。其一,各主要大学都建立了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通识教育中心;其二,台湾大学独有的通识教育模式;其三,建立通识教育评鉴机制。这些特色对于台湾地区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纵深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再次,论文指出台湾地区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论文认为,导致该地区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历史根源的影响和教育体制建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台湾地区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个清晰的预测和梳理,为指导台湾地区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最后,分析了台湾地区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对内地综合性大学的借鉴和启示。论文认为,内地综合性大学在构建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时,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综合性大学的成熟经验,同时也应重视它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内地通识教育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江净帆;;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成人教育;2011年05期
2 刘楚佳;;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年36期
3 张东海;;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兼从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识教育内涵[J];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04期
4 张琪仁;;通识教育——文化自觉视野下经典涵育的尝试[J];学园;2010年05期
5 孟永红;;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6 赵菊珊;娄延常;;大学通识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年05期
7 蔡绍先;陈玮莹;陈景彦;杨棉华;秦达念;刘少辉;;虚拟教室在通识教育中的应用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09年08期
8 徐娟;;探索地方本科院校深化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9 龙大为;何兰英;;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评介[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08期
10 张晓琴;;港台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内地高校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年36期
11 陈恩维;高宇;;美国通识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的变革及其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02期
12 王连球;;高校强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19期
13 肖章柯;;应用型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探微[J];北京教育(高教);2011年05期
14 毕鹤霞;引入通识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05年03期
15 熊思东;;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群言;2007年07期
16 任长印;;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面临的挑战[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17 蔡景华;吴治国;;香港高校通识教育:经验与借鉴[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5期
18 谭胜;;46所高校共研讨本科教改:应大力发展通识教育[J];公安教育;2008年06期
19 石书臣;;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05期
20 乐毅;程娌;陆优优;;复旦的通识教育与新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J];上海教育;2007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庆生;杜家政;;通识教育课程—力学工程[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吴国运;梁成清;朱耀峰;;人体标本陈列室在综合性大学中的作用[A];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罗兰;王建军;;生理学在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王世民;孙开元;赵德龙;;对综合性大学的图学课程设置的探索[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5 罗兰;王建军;;综合性大学的生理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特点[A];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郑爱平;陈宁华;沈晓华;;刍议综合性大学 地学人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A];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新世纪高等地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徐征;何为;宋晓栋;;综合性大学立体式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模式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陈宁华;沈晓华;;大类招生背景下综合性大学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契机与挑战[A];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地学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唐斌;赵一标;;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的办学目标及课程设置评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景骏蕾;;加强共享管理提高综合性大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A];2007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健民;中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制度之变革与前瞻[D];四川大学;2003年
2 郭中军;台湾民主转型中的民粹主义[D];复旦大学;2006年
3 王萃强;中国大陆与台湾开放式基金运作绩效比较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4 施建邦;台湾《伤寒论》近五十年研究述要[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李豫闽;闽南与台湾地区民间工艺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邱宪祥;中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及台湾羽毛球运动员选材标准[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7 李洪波;美台矛盾研究(1949-2000)[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年
8 林坚;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刘景岚;台湾政治转型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秦美婷;台湾健康传播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晓飞;台湾地区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邓慧杰;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孙泽琼;外语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4 刘炼;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5 夏玲;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及其强国职能[D];河北大学;2010年
6 姚向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孙增娟;社会变迁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满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9 杨莹;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柯燕;高等职业教育视角下“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思考[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佳 通讯员 张全友;武大停掉8门通识教育课程[N];长江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张卫斌 记者沈雪梅;省部共建南通大学[N];南通日报;2009年
3 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教授 汪霞硕士研究生 刘艳侠;综合性大学如何办好教师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新华社记者 吴克强 张乐;为组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探索道路[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5 记者 杨建平 通讯员 朱敏;陕西理工学院纪念建校50周年[N];陕西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郑巧;“没有一流的人文社会学科,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综合性大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记者 李大庆;清华大学已初步建成综合性大学[N];科技日报;2001年
8 闵乃本(九三);建设国际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委员发言选编)[N];人民日报;2002年
9 明慧;传统美术教育模式需改革[N];中国改革报;2008年
10 记者  唐景莉;综合性大学应多参与教师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