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云南贡山丙中洛乡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研究

郭凤鸣  
【摘要】: “丙中洛”成为本论文的选题样本,源于其区域内多元文化共处的典型性。这里自然环境优美,自然为人提供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人们自觉维护着自然的生态平衡;怒族、傈僳族、藏族和独龙族等民族相互和睦相处,诚信友爱;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在这里相互相安无事。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充满着活力。和谐,是丙中洛各民族遵循的准则。 和谐是多元文化共处的良好状态,它是通过规矩协调的结果。规矩为文化与人所养,亦能养人。规矩包括显性的国家法律法规,也包括隐性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少数民族习惯法在人类社会中纵向的时间跨度与横向的覆盖面在民间都大于显性的国家法律法规,关注少数民族习惯法对于思考如何以规矩促进多元文化和谐的问题具有启示意义。少数民族习惯法如何通过“养人”促进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是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丙中洛能够创造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存的人间奇迹,与这里诸民族成员生长过程中必需的规范性文化之一——少数民族习惯法有密切关系。作为民族成员处理人际关系,维持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价值准则的少数民族习惯法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把民族规范根植于民族的心理,指导着人们的言行。考察丙中洛的文化生态环境,探讨丙中洛诸民族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建立务实而开放的生存法则,如何定位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何以独特的方式传承民族规范以促进人的生长与发展,是本论文的研究逻辑。 本论文首先就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考察了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生存发展所依托的民族文化环境;探析了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成因是源于丙中洛典型而复杂的地理环境、贫穷滞后的经济影响以及该地区独特的神灵信仰与价值体系;结合田野考察资料与文献资料,整理了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基本内容。尽管丙中洛民族众多,但任何一个民族规范行为的习惯法大都包括强制性规范、自愿性的伦理道德规范以及约束性规范。这些规范,都与人们的行为紧密联系着,常常从人们的行为方式中以可视的外显层面表现出来,或以“集体无意识”的内隐层面折射出来。在这些习惯法规范的教育下,人们的行为方式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与规律性。 本论文通过实地考察后,结合文献研究发现,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是在人的可教育性原则基础上促进人的生长与发展。人的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和谐发展,即天地人和谐,人己和谐,群己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通过神判惩罚式、说教式与文书式等育人方式,来传达其道德规范、农耕礼仪、善待自然、以及宗教教规教义的教育内容。人在有序的社会中得以生长的过程是通过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其教育的多层面来实现的。这些教育依其性质的积极性而定依次为,寓教于惩的威慑教育,寓教于导的劝导与引导教育,寓教于信的信奉教育。在丙中洛,通过对民族成员实施少数民族习惯法教育后,能够促使民族成员经过良知和理智的选择,内化并生长出一种能促进社区和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使他们以“一种行动的意识”,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设计与选择,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维护与促进社会的和谐秩序。 从教育就是培养人这一特定含义来理解,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民族成员施以教育的功能因其载体(如人、事、生产场景或宗教生活场景)的性质和特征而有别于现代教育体系中制度化、规范化的学校教育,这个意义上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对人的教育就是一种非制度化、非规范化教育。在国家法律远离少数民族地区的时代,少数民族习惯法通过对人的教育,对于当时当地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的调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维系制度化、规范化的少数民族教育秩序的少数民族教育法的建设,是否可以从中获得某些启示呢?本论文认为,少数民族教育法制建设首先要考虑到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要考虑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必须要与少数民族教育价值取向相符;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要作到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 本论文对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探讨,多是以一种“历时和共时”的方式切入的。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没有哪一块土地,即使丙中洛这样的净土,也不能再遗世而独立。作为人们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当一种相对封闭与相对原生态的文化面临着强势的现代观念的涌入时,人们的心理必然会产生各样变形。于是,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来理解丙中洛“现在时”的复杂性,如何理解现代文明与民族传统文化留存的关系,是隐藏在丙中洛现象背后的更深的教育问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彭谦,赵龙淑;少数民族习惯法与西部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问题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03期
2 陆进强;少数民族习惯法与民族法制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3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论纲[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4 韩宏伟;;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社会功能及其考量[J];思想战线;2009年01期
5 何其鑫;杨音南;;侗族习惯法存在原因探微[J];船山学刊;2006年03期
6 刘侃侃;;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功能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7 冉瑞燕;;少数民族习惯法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民族;2007年03期
8 覃杏花;;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促进广西农村村民自治发展[J];梧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苏哲;;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龙玥;;刑事司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融合[J];经营管理者;2009年15期
11 郝唯茂;浅析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在稳定社会治安中的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12 高其才;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03期
13 谢晖;;民间法·民族习惯法专栏主持人手记(二十二)[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4 侯斌;;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历史与现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5 高夫;利用法律民族志研究南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重要成果——《论法的成长》读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16 李洪欣;陈新建;;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国家法制现代化建设的作用[J];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02期
17 于峰;;浅析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森林资源的保护[J];学理论;2010年36期
18 周勇;;习惯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历史地位[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04期
19 贺玲;;普米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探微[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0 张殿军;;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和谐社会建设[J];民族论坛;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志成;;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现状及趋势[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2 成中平;卿文波;;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人权问题刍议[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3 徐艳芬;;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育人功能的探讨[A];广西档案2010年第5期(总第101期)[C];2010年
4 李萍;;多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与共处历程——以云南省怒江州丙中洛为个案[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5 崔晓锋;;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功能的思考[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上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陈筱筱;;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A];福建省首届少儿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孙静;;在创新教育中发挥共青团组织的育人功能[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课题组;;开发环境资源,提升育人功能——我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9 黄生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环境育人功能[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何遗昌;;论心理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育人功能[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凤鸣;云南贡山丙中洛乡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李大圣;百年语文育人功能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肖楠;大学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杨光海;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武忠远;中国农业科技人才分类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嫣嫣;新疆少数民族习惯法价值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张楠;法经济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法[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吕桂云;论现代学校育人功能的有限性[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毛利丹;论我国大学校歌的育人功能[D];河南大学;2010年
5 温小宁;中职学校民族技艺的育人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官天娥;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卫玮;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适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葛健;论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制定法的关系[D];吉林大学;2010年
9 邵萍;少数民族习惯法与行政法治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张明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意蕴——理论与个案的透视[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大芬;养护锻炼并重 发挥育人功能[N];中国体育报;2001年
2 记者 董少校 通讯员 曹杰;上海交大依托世博发挥实践育人功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彭是文 黄红立;湖南大学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N];光明日报;2005年
4 陈敬东 山东省郓城县新华书店书记兼经理;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充分发挥县书店育人功能[N];联合日报;2009年
5 陈字 罗兵;福州指挥学校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N];人民武警;2004年
6 烟台艺术学校 王红玉;艺校图书馆育人功能[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记者 田垣;加强历史研究 发挥史学咨政育人功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丁虎生;高度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N];光明日报;2005年
9 河北海警支队政委 张宝善;发挥忠诚文化的育人功能[N];边防警察报;2010年
10 赵宏强 王敬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N];中国教育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