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

张劲梅  
【摘要】: 心理学研究中的文化适应关注不同文化群体成员在直接接触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冲击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变化的过程,反映了个体与原文化和异文化的协调关系。这个过程不仅可能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个体的人际交往和其他社会适应问题,甚至民族关系问题。 在我国的多元民族文化环境中,汉文化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占有优势地位,虽然汉文化的包容性质意味着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但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更具有单纯性和独特性,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仍然存在。当少数民族个体从熟悉的本民族文化环境进入汉文化环境时,文化差异的冲击便可能造成文化适应问题。同时现有部分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个体相对于汉族个体来说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适应问题的客观存在。此外,文献查阅发现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适应心理学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文化适应的心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多样,传统民族文化保持较好,而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大,但是知识的增加和独立思想的发展使得他们比其他文化程度较低、较少接触汉文化的本民族成员来说对文化差异冲突会有更深感受,因此对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进行研究更具代表性。本研究以西南地区多元民族文化环境为背景,从心理学研究视角出发,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实地调查、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从文化适应方式、文化适应压力、文化适应阶段三个方面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及现象,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献研究对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进行了对策讨论。 结合文化适应理论中的概念界定,并且针对本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文化背景,本研究把文化适应界定为经历文化变迁的少数民族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对木族文化和汉文化的和谐融入,心理上的融入指对文化的积极认同,行为上的融入指对文化的积极参与。理想的文化适应状态是个体获得与原文化和异文化的和谐关系,即文化适应理论所提出的“整合”模式,既保持对原文化的积极认同与积极参与,也发展对新文化的积极认同与行为参与。而在我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理想的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关键便是发展与本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和谐关系。 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方式类型。根据文化适应的二维模型,本研究认为文化适应方式是指处于文化变迁中的少数民族个体在本族文化和汉族文化认同态度和文化参与行为上的不同程度所呈现出的各种模式。使用自编问卷对西南地区的部分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符合理论假设。被调查者在认同态度上表现为整合、分离和边缘化3种方式,行为参与上表现为整合、分离、同化和边缘化4种方式,整体文化适应方式上主要表现为双重整合、双重分离、双重边缘化、工具性整合与工具性同化5类,这些方式具有其特点和人口统计学特征。 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压力研究。文化适应压力是处于文化适应过程中文化差异给少数民族大学生造成的困难和困惑。通过自编问卷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历的文化适应压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压力、偏见和文化丧失忧患。文化适应压力的总体情况分析显示总体上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历的文化适应压力属于轻度到中度之间,而同时文化适应压力也存在个体差异。 三是分析了文化适应与文化适应压力的关系。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考察了文化适应类型与文化适应压力的关系,文化适应的各个因素与文化适应压力的关系,以及文化适应各因素对文化适应压力的影响。路径分析显示文化行为参与对偏见压力的影响较大,因此消除偏见压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平等地位上和合作性的多元文化行为参与。 四是对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勐海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案调查,通过深入实地的观察和访谈,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认同和行为上的的阶段性变化,文化适应的文化背景等影响因素,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困扰。通过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对研究进行了有效的补充。 五是考察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化”的认知情况,分析了汉化与文化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所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的汉化更可能是行为上的同化,但认同上的汉化并不是对汉文化的认同而抛弃对本族文化的认同,而更可能是整合的认同模式,是对汉文化和木族文化的双重认同。但是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汉化程度的评判很高,尤其在本族风俗习惯和语言方面的汉化程度较高,因此民族文化保护问题是极为必要的。 最后基于文化适应研究结果和国外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校健康服务进行对策研究。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建设多元文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能力方面提出建议。同时针对考察中的特殊案例,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状况,也可以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其民族聚居地的影响作用,间接地提高其他少数民族个体的心理健康素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魏海东;;论西部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心理调适[J];高教论坛;2010年05期
2 张劲梅;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分类学研究——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思想战线;2009年02期
3 黄彩文;于爱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4 梁春莲;;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通话学习中的文化适应[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5 吴学军;洛绒降措;孟频;;高职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调查分析[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6 姜雪凤;陈宪章;;异域文化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调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7期
7 吴学军;;和谐校园构建的文化策略——一项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5期
8 彭谦;戚甫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以新疆高校为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罗晓蓉;;冲突与调适——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样态与管理[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6期
10 姬云香;杨萍;;教育背景差异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影响研究——以兰州市三高校的藏族、蒙古族、维族大学生为例[J];成功(教育);2010年10期
11 白亮;;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12 杨萍;;双语教育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3 曾维希;张进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4 谭举先,郦亚;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征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1988年01期
15 田晓弘;;少数民族大学生掠影[J];中国民族;1993年01期
16 迟希新;东北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查报告[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0年02期
17 邓艳葵;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的现状及原因探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18 华民邦;家在华阳 爱在上海[J];中国民族;2003年07期
19 李燕辉;李辉;;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J];云南电大学报;2008年01期
20 吐尔逊娜依·赛买提;;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分析[J];中国民族;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但俊辰;;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状况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栾伟;张晓红;赵爱平;陆丽清;;美国移民护士的文化适应[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樊富珉;郑善美;;团体心理辅导对韩国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干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国鹏;;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刍议[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5 杨晓莉;刘力;;多元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关锋;李灵;;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压力水平状况及其压力源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冯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特质、心理防御方式的相关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8 杨载田;;试论闽粤赣边客家传统民居土楼的文化适应[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冯涛;;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方式的相关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付佳;唐宁玉;;文化适应研究新方法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金学官;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3 孙丽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曹云华;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看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D];暨南大学;2001年
5 王强;近代外国在华企业本土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朱晓光;D期前列腺癌中医辨证分型方式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李雪;戴维·洛奇重要小说中三种现代写作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张霜;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徐雪松;企业慈善行为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刘文;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腼;融入的故事[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刘学义;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智力的测量及其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3 冯双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4 韩晓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岳婷;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玉奇;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仙米西努·阿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罗淑珍;民族高校学生民俗承载状况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李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于航;赴泰汉语志愿者文化适应调查[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章利新;少数民族大学生访台 演出收入捐灾区[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记者 师艳芳;地区15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赴豫培养[N];哈密日报(汉);2011年
3 记者 董乐平 冯树伟;图们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干部[N];延边日报;2008年
4 杜其波;资助我州少数民族大学生[N];甘孜日报(汉文);2010年
5 记者 程瑞华;建行资助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N];金融时报;2010年
6 记者 何静 张广钧;建行将资助我区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N];西藏日报;2010年
7 记者 纪洲;塔城少数民族大学生赴辽宁培训[N];新疆日报(汉);2011年
8 李红梅;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N];中国民族报;2003年
9 周毅;文化维模功能与文化适应[N];学习时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高吉龙;积聚新力量 孕育新希望[N];延边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