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
【摘要】:
心理学研究中的文化适应关注不同文化群体成员在直接接触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冲击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变化的过程,反映了个体与原文化和异文化的协调关系。这个过程不仅可能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个体的人际交往和其他社会适应问题,甚至民族关系问题。
在我国的多元民族文化环境中,汉文化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占有优势地位,虽然汉文化的包容性质意味着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但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更具有单纯性和独特性,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仍然存在。当少数民族个体从熟悉的本民族文化环境进入汉文化环境时,文化差异的冲击便可能造成文化适应问题。同时现有部分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个体相对于汉族个体来说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适应问题的客观存在。此外,文献查阅发现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适应心理学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文化适应的心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多样,传统民族文化保持较好,而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大,但是知识的增加和独立思想的发展使得他们比其他文化程度较低、较少接触汉文化的本民族成员来说对文化差异冲突会有更深感受,因此对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进行研究更具代表性。本研究以西南地区多元民族文化环境为背景,从心理学研究视角出发,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实地调查、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从文化适应方式、文化适应压力、文化适应阶段三个方面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及现象,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献研究对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进行了对策讨论。
结合文化适应理论中的概念界定,并且针对本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文化背景,本研究把文化适应界定为经历文化变迁的少数民族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对木族文化和汉文化的和谐融入,心理上的融入指对文化的积极认同,行为上的融入指对文化的积极参与。理想的文化适应状态是个体获得与原文化和异文化的和谐关系,即文化适应理论所提出的“整合”模式,既保持对原文化的积极认同与积极参与,也发展对新文化的积极认同与行为参与。而在我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理想的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关键便是发展与本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和谐关系。
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方式类型。根据文化适应的二维模型,本研究认为文化适应方式是指处于文化变迁中的少数民族个体在本族文化和汉族文化认同态度和文化参与行为上的不同程度所呈现出的各种模式。使用自编问卷对西南地区的部分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符合理论假设。被调查者在认同态度上表现为整合、分离和边缘化3种方式,行为参与上表现为整合、分离、同化和边缘化4种方式,整体文化适应方式上主要表现为双重整合、双重分离、双重边缘化、工具性整合与工具性同化5类,这些方式具有其特点和人口统计学特征。
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压力研究。文化适应压力是处于文化适应过程中文化差异给少数民族大学生造成的困难和困惑。通过自编问卷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历的文化适应压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压力、偏见和文化丧失忧患。文化适应压力的总体情况分析显示总体上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历的文化适应压力属于轻度到中度之间,而同时文化适应压力也存在个体差异。
三是分析了文化适应与文化适应压力的关系。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考察了文化适应类型与文化适应压力的关系,文化适应的各个因素与文化适应压力的关系,以及文化适应各因素对文化适应压力的影响。路径分析显示文化行为参与对偏见压力的影响较大,因此消除偏见压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平等地位上和合作性的多元文化行为参与。
四是对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勐海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案调查,通过深入实地的观察和访谈,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认同和行为上的的阶段性变化,文化适应的文化背景等影响因素,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困扰。通过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对研究进行了有效的补充。
五是考察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化”的认知情况,分析了汉化与文化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所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的汉化更可能是行为上的同化,但认同上的汉化并不是对汉文化的认同而抛弃对本族文化的认同,而更可能是整合的认同模式,是对汉文化和木族文化的双重认同。但是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汉化程度的评判很高,尤其在本族风俗习惯和语言方面的汉化程度较高,因此民族文化保护问题是极为必要的。
最后基于文化适应研究结果和国外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校健康服务进行对策研究。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建设多元文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能力方面提出建议。同时针对考察中的特殊案例,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状况,也可以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其民族聚居地的影响作用,间接地提高其他少数民族个体的心理健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