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野桑蚕等酚氧化酶的生化特性、基因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

张永亮  
【摘要】: 酚氧化酶(Phenol Oxidase,简称PO,在哺乳动物中称为酪氨酸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它是昆虫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调节酶,在昆虫的变态发育和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酚氧化酶催化完成的“醌鞣化”作用可以促进昆虫表皮的硬化与黑化,这个过程对于昆虫的成活至关重要。酚氧化酶抑制剂理论可以为开发以该酶为靶标的新型害虫控制剂提供重要的线索。野桑蚕和桑尺蠖是桑园的主要害虫,终年危害桑树,常爆发成灾。采用化学方法防治,存在害虫抗药性增强和污染环境等问题。因此,开发对环境友好和专一的酶抑制剂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鳞翅目的害虫野桑蚕和桑尺蠖以及典型的模式生物家蚕为试验材料,通过对野桑蚕和桑尺蠖酚氧化酶的分离纯化、生化特性、抑制动力学以及对野桑蚕酚氧化酶原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半定量RT-PCR表达谱和家蚕酚氧化酶原基因表达谱差异比较及RNAi等的研究和分析,主要获得以下结果: 1.采用0-40%饱和度的硫酸铵盐析沉淀对野桑蚕酚氧化酶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酶活力提高了2.33倍,然后用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技术对野桑蚕酚氧化酶进行了纯化,经两步纯化后,酚氧化酶活力提高了57.14倍。 2.采用0-80%饱和度的硫酸铵盐析沉淀对桑尺蠖酚氧化酶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酶活力提高了1.55倍,然后用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技术对桑尺蠖酚氧化酶进行了纯化,经两步纯化后,酚氧化酶活力提高了6.28倍。 3.野桑蚕酚氧化酶的最适pH值为7.0,在33℃-43℃的范围内,酶活性几乎无变化,其最适温度为37℃左右。70℃时保温15min,酶活力还有原活力的28%。 4.桑尺蠖酚氧化酶的最适pH值为7.0,最适温度为37℃。70℃时保温15min,酶活力还有原活力的12%。 5.以3种结构相似的多元酚作为底物研究野桑蚕和桑尺蠖酚氧化酶底物专一性的结果表明,野桑蚕酚氧化酶对邻苯二酚的亲和力高于L-多巴,对焦性没食子酸的亲和力最低,该酶对邻苯二酚、L-多巴和焦性没食子酸的K_m值分别为2.06mmol/L、3.17mmol/L和3.39mmol/L。而桑尺蠖酚氧化酶对L-多巴的亲和力高于邻苯二酚,对焦性没食子酸的亲和力最低,该酶对L-多巴、邻苯二酚和焦性没食子酸的K_m值分别为4.30mmol/L、6.82mmol/L和9.64mmol/L。另外,还分别研究了反应时间、底物浓度、酶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6.研究EDTA-2Na和金属离子对野桑蚕和桑尺蠖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Mg~(2+)、Ca~(2+)和Zn~(2+)对野桑蚕酚氧化酶有较强的激活作用,EDTA-2Na和Cu~(2+)能强烈地抑制该酶的活性。而Mg~(2+)、Ca~(2+)对桑尺蠖酚氧化酶有较强的激活作用,EDTA-2Na、Zn~(2+)和Cu~(2+)对该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7.研究有机溶剂和多种氧化酶抑制剂对野桑蚕和桑尺蠖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醇、乙醇、丙三醇、异丙醇和多种氧化酶抑制剂对酶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 8.用槲皮素作抑制剂,研究其对野桑蚕和桑尺蠖酚氧化酶的抑制动力学。结果表明,槲皮素是野桑蚕和桑尺蠖酚氧化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其抑制常数(K_i)分别为44.61μmol/L和20.5μmol/L。 9.用硫脲作抑制剂,研究其对野桑蚕和桑尺蠖酚氧化酶的抑制动力学。结果表明,硫脲是野桑蚕和桑尺蠖酚氧化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其抑制常数(K_i)分别为0.07μmol/L和0.18mmol/L。 10.通过RT-PCR技术,克隆了野桑蚕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序列已在GenBank上登录,登录号分别为EU569724和EU047703,基因的cDNA长度分别为2086bp和2134 bp。其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2058 bp和2082 bp,分别编码685和693个氨基酸残基。PPO1和PPO2基因序列均具有与家蚕等其它鳞翅目昆虫PPO基因相似的丝氨酸蛋白酶酶切位点、2个高度保守的铜离子结合位点、位于铜离子结合位点内的6个保守的组氨酸残基及5个可能的N连接糖基化位点,无信号肽序列。在线工具预测野桑蚕PPO1和PPO2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等电点和分子量分别为pI/Mw:6.28/78.703KDa和pI/Mw:5.62/80.075KDa。同源序列的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野桑蚕和家蚕PPO1和PPO2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高,野桑蚕和家蚕PPO1基因只有14个碱基的差异,5个氨基酸的不同;PPO2基因只有21个碱基的差异,3个氨基酸的不同。在家蚕基因组中的BLASTN程序检索,发现两基因在基因组中均只有一个拷贝,cDNA与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PPO1具有13个外显子、12个内含子;PPO2具有11个外显子,10个内含子,且外显子/内含子边界都符合GT-AG规则。系统进化树表明野桑蚕和家蚕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微生物和哺乳动物等的亲缘关系最远。这进一步说明了家蚕起源于野桑蚕。 11.通过对PPO1和PPO2基因在野桑蚕和家蚕中的半定量RT-PCR表达谱差异比较分析表明PPO1和PPO2基因在野桑蚕和家蚕的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时期中的表达是有差异的,且基因表达的差异较大。这说明了PPO1和PPO2基因在野桑蚕和家蚕的生命活动中行使着不同的功能。 12.本研究合成了野桑蚕PPO2基因部分编码区对应的dsRNA,通过注射上蔟前一天的野桑蚕,到化蛹第6天观察到蛹表皮的发育受到影响(表皮色淡柔软),RT-PCR检测到了PPO2mRNA的减少,Northem blot未检测到信号,证明在蛹变态期发生了特异的RNAi现象。干涉结果揭示了野桑蚕PPO2基因与蛹表皮的硬化有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张永亮;朱勇;;槲皮素和硫脲对野桑蚕多酚氧化酶的抑制类型[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2 刘和平;王学军;;方格簇熟蚕自动上簇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2009年02期
3 李金见;罗坤;黎勇谋;;上簇技术要点[J];农村实用技术;2007年09期
4 段爱明,韩树育,俞蓉;大棚内方格簇自动上簇技术[J];蚕桑茶叶通讯;2004年03期
5 蒋庆荣,钱洪亮,宗勤芬;方格簇自动上簇的体会[J];蚕桑茶叶通讯;2002年04期
6 朱俭勋;蚕的上簇技术[J];农村养殖技术;2002年16期
7 刘学英;家蚕自动上簇方法及注意事项[J];四川农业科技;2002年09期
8 田时铭;;熟蚕自动上簇效果好[J];农家科技;1999年09期
9 田时铭;;熟蚕快速上簇法[J];农家科技;1996年04期
10 汤传根;;熟蚕快速上簇法[J];现代农业;1990年08期
11 耿华;;关于改进上簇方法的探索[J];江苏蚕业;1991年02期
12 成万龙;几种簇具的上簇效果[J];陕西蚕业;1985年02期
13 内田满;川畑勉;荒武义信;林健荣;;上簇后的保护温度和黑蛹发生的关系[J];广东蚕丝通讯;1985年04期
14 袁海珠;;熟蚕自动上簇有妙法[J];云南农业科技;1987年05期
15 内田满;杨伟;李泽民;;催青及上簇后温度对发生黑蛹的影响[J];四川蚕业;1988年01期
16 王幹治;;怎样在上簇处理中争取原料繭品质的提高[J];蚕丝通报;1955年04期
17 ;抓好上簇和蛹期保护提高蚕种产、质量[J];蚕桑通报;1977年04期
18 蒋笑珍;龙淑贞;;使用“月桂醇”促进熟蚕自动上簇试验[J];蚕业科技;197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作运;;方格簇上簇技术与推广方法[A];中国蚕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彭云武;楚渠;孟刚;胡必利;王瑞娴;包立军;凌君;;秦巴山区野桑蚕种质资源的保存和长蛹龄性状调查[A];中国蚕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3 彭云武;楚渠;胡比利;孟刚;包立军;凌君;王瑞娴;;秦巴山区野桑蚕种质资源的保存和长蛹龄性状调查[A];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4 张玉成;;桑尺蠖的发生与防治[A];中国蚕学会第五次全国桑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彦群;鲁成;;家蚕的起源与进化研究进展[A];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6 赵华强;许雅香;王东;卫正国;陈玉华;李兵;宋宏图;沈卫德;;中国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研究[A];中国蚕学会第七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民;王其龙;王建新;朱建华;陆镜清;;20%亚胺硫磷EC防治桑尺蠖效果试验[A];中国蚕学会第五次全国桑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虎山;王宜艳;;栉孔扇贝血淋巴中酯酶活性及其性质[A];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蒋雨君;郭霞;;磺化杯芳烃对不同来源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三卷)[C];2019年
10 朱晓静;廖承红;韩谦;;埃及伊蚊酚氧化酶PPO6和PPO10生化特性及功能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一届青年科学家学术论坛摘要集[C];2019年
11 王夏璐;郝淋淋;张嵘;;柞蚕酚氧化酶原cDNA序列的获得、重组表达及功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12 董剑寒;王成荣;王然;侯召华;;黄金梨果肉多酚氧化酶的纯化及部分酶学性质研究[A];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3 王勤;陈清西;;麻蝇(Sarcophaga Bullata Blowfly)多酚氧化酶的纯化与性质[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4 詹丽娟;赖齐贤;朱祝军;葛志平;;南湖菱果中多酚氧化酶一般特性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5 阚洪囡;张景海;张嵘;;黄粉虫幼虫体内酚氧化酶原诱导的黑化反应的分子机制[A];东北三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16 刘俊凤;张剑飞;杜周和;刘彬斌;肖文福;;家蚕斑纹茧色特色育种素材创制及应用[A];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C];2016年
17 王丽;王万兴;李小波;索海翠;安康;罗焕明;胡新喜;秦玉芝;崔霞;熊兴耀;;植物中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A];马铃薯产业与精准扶贫2017[C];2017年
18 黄万有;刘书成;吉宏武;郝记明;毛伟杰;解万翠;陈亚励;;凡纳滨对虾多酚氧化酶的组织分布与贮藏特性[A];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9 藤田修二;杨昌鹏;松藤加代子;MD.Ashrafuzzaman;林信行;下川敬之;;香蕉多酚氧化酶在乙烯催熟期间的活性变化(摘要)(英文)[A];2003年广西植物生理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0 宋方洲;常平安;张平波;易发平;鲁成;;家蚕、野桑蚕及蓖麻蚕基因组的RFLP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4条
1 张永亮;野桑蚕等酚氧化酶的生化特性、基因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杨绍宇;家蚕驯化历史及基因流模式分析[D];西南大学;2014年
3 周沫霖;低温和二氧化碳胁迫下龙眼γ-氨基丁酸富集与机理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7年
4 陈桂信;(木奈)多酚氧化酶基因及5'端调控序列的克隆[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5 周磊;有机酸结合物理方法钝化多酚氧化酶机理及其应用[D];南昌大学;2018年
6 刘守柱;昆虫酚氧化酶免疫学功能及其对杀虫剂等外来干扰因子的响应[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吴进菊;双孢蘑菇多酚氧化酶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刘丹;桑树多酚氧化酶基因抗逆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20年
9 王乃栋;茶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工程菌的构建[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10 荆昭;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血红蛋白的类酚氧化酶性质及其抗菌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1 高宏伟;中国明对虾病原检测新方法及酚氧化酶通路相关基因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2 赵东;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和转化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13 常成;小麦及近缘种属籽粒硬度、多酚氧化酶性状的分子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4 薛超彬;菜青虫酚氧化酶抑制剂的抑制动力学及其构效关系(QSAR)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毛钰霞;野桑蚕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s基因的克隆、表达及PPO活性分析[D];苏州大学;2017年
2 夏玉玲;中国野桑蚕线粒体基因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3 罗英;家蚕肠液AKP的遗传分析及野桑蚕AKP基因的克隆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4 邓婷婷;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结构和性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5 刘志;家蚕系统进化的SSR-GeneScan分析[D];西南大学;2007年
6 徐春媛;中国野桑蚕DH-PBAN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7 房守敏;基于SSR-GeneScan技术的家蚕起源与进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8 马晓春;家蚕表皮酪氨酸酶型和漆酶型酚氧化酶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曾朝玮;热、乙醇对枯草杆菌芽孢皮层裂解酶活力及结构的作用[D];宁夏大学;2019年
10 马荣爽;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对小鼠肝脏的毒性作用[D];吉林大学;2019年
11 李爽;秸秆纤维素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的优化[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12 姚德恒;一株海洋弧菌产琼胶酶的发酵工艺及其酶解琼胶工艺优化[D];集美大学;2014年
13 邢爽;白酒发酵过程中酯类物质形成机理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8年
14 崔小蕾;功能性微生物的筛选[D];大连工业大学;2017年
15 许国蓉;温度对红螯光壳螯虾生长及免疫影响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16 陈玉华;野桑蚕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17 麻巧迎;棉花多酚氧化酶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D];河南科技学院;2012年
18 原新博;莲藕多酚氧化酶互作蛋白及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
19 黄浩;马铃薯多酚氧化酶性质及抑制剂作用机理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0 于杰伦;日本沼虾酚氧化酶原激活因子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赵汉斌;家蚕由5000年前中国野桑蚕祖先单一驯化而来[N];科技日报;2018年
2 记者 马芳 通讯员 蒋婷燕;深圳华大再“登”《科学》[N];南方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