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制度的责任伦理研究
【摘要】:
目前,在我国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不平衡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收费上学政策的实施使得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教育资助问题凸现。为满足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需求和学习权利,从制度上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国家逐渐建立并形成了从政府到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公民的学生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矛盾的激化。但是,从实践看,学生资助制度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其中所涉及到的责任伦理问题进行一个全面审视,无疑有助于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何谓学生资助的责任伦理?学生资助的伦理基础是什么?学生资助理念经历了哪些变化阶段?学生资助责任伦理的价值追求有哪些?学生资助主体的责任伦理是什么?我国现存学生资助制度的责任伦理有什么问题?我国应构建什么样的学生资助制度?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本项研究的立论基础。
在教育中,人所担负的道德上的责任,是学校教育制度设计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因而,学生资助制度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学问题。除了受制于经济基础外,它在宏观上与社会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极其紧密,而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则与社会及资助主体的价值观念、道德选择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洇渗着的责任伦理问题非常突出。就其伦理性而言,它直接反映了学校教育对学生资助的道德诉求,同时还表现为资助主体对学校教育的道德义务观念、道德关怀情感以及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认同,是各方社会伦理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包含着深刻的伦理评价和价值选择的内涵。
学生资助责任的选择归根结底是一个道德和基本行为选择问题,但它不是一般意义的道德选择,而具有其特殊性。当道德个体与社会道德群体在某些利益、评价标准方面尚未达到完全同一的程度,责任失衡和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学生资助责任选择的特殊性在于道德主体的责任观念偏重于行为的结果,它直接影响教育公平、社会公正、文明进步的实现,这是当前教育界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学生资助的责任伦理是一个融合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问题。本研究论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案例法、制度分析法,通过对学生资助的概念、属性、主体、形式、内容、理念的探讨,界定了学生资助责任伦理的概念。从效率、教育公平、人的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学生资助责任伦理的价值取向,划分了学生资助各责任主体的伦理边界,以学生资助的责任伦理标准对我国建国后以及当前的学生资助制度进行判断,反思了我国当前学生资助中存在的伦理困惑,最后提出了学生资助责任伦理重构的基本思路。
由于我国学生资助制度还存在着责任伦理的错位、责任伦理的弱化、责任伦理的缺失、责任伦理的失范等现实问题,从而有可能导致社会在更大范围内责任失衡和责任冲突的可能性。因此在研究中,透过责任伦理来全面考量学生资助的制度体系设计和价值取向的引导,直接涉及到政府责任伦理、制度责任伦理、教育责任伦理、慈善责任伦理、企业责任伦理和个人责任伦理诸多具体方面的探讨。学生资助责任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社会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责任伦理作为现代社会的必然诉求,政府不能回避责任的分担,应当成为教育事业投入和教育公平保障的主体。政府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评估修正机制、外部监督机制以及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学校教育制度在维护社会道德伦理信念和基本行为态度中所特有的价值功能。
本项研究力图将责任伦理的理论运用到教育制度研究中的学生教育资助具体问题,为学生资助的问题研究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尝试从教育经济、行政管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处理学生资助问题及其所涉及的教育主题,以期对问题的理解思考、提出的政策建议措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