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腊肉低温贮藏过程中营养价值及食用安全性研究

刘建新  
【摘要】: 本文以重庆永川百乐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腊肉为原料,采用直接真空包装(A组)和添加抗坏血酸后真空包装(B组)两种处理方式,分别在冷藏(5℃)和冻藏(-18℃)条件下贮藏,并对贮藏过程中主要营养素的变化及食用安全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如下: 1冷藏过程中腊肉营养价值变化情况 (1)水分含量变化 在冷藏期间,肥瘦腊肉两组样品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A组和B组肥腊肉含水量由最初的5.84%分别下降至结束时的3.34%和3.07%,瘦腊肉含水量由开始的47.28%分别下降至结束时的44.17%和43.82%。 (2)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变化 在贮藏过程中粗脂肪呈下降趋势,A组和B组肥腊肉从开始的88.98%分别下降到88.61%和88.54%,游离脂肪酸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加,从4.11mg/g分别上升至6.17mg/g和5.12mg/g。且整个贮藏过程中A组游离脂肪酸含量均高于B组,表明添加抗坏血酸可抑制脂肪的降解。 肥腊肉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油酸最高,其次为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棕榈油酸甲酯>豆蔻酸>烯酸甲酯>亚麻酸。A组和B组两种处理SFA:MUFA:PUFA分别为1:1.25:0.25和1:1:0.17,n-3脂肪酸/n-6脂肪酸比分别为1:18.9和1:6.5,表明在贮藏过程中脂肪的降解主要是不稳定的PUFA的降解,添加抗坏血酸后真空包装组脂肪酸组成优于直接真空包装组。 (3)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及组成变化 蛋白质含量在冷藏过程中呈逐渐下降趋势,至贮藏120d时,A组和B组处理由最初的37.52%分别下降至29.76%和31.74%。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蛋白质氨基酸总量随冷藏时间延长而增加,A组和B组处理中7种必需氨基酸总量由开始的9.828g/100g分别增加到13.745g/100g和15.632g/100g,E/N比从0.65分别上升至0.75和0.72,产品的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添加抗坏血酸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及氨基酸分在贮藏120d时均明显高于未添加组,表明添加抗坏血酸可抑制氨基酸的进一步分解。 2冻藏过程中腊肉营养价值变化情况 (1)水分含量变化 冻藏期间肥瘦腊肉两组样品含水量呈下降趋势,A组和B组处理肥腊肉由最初的5.84%分别下降到3.74%和3.37%,瘦腊肉由开始的47.28%分别下降到结束时的44.19%和43.38%。 (2)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变化 冻藏中粗脂肪均呈下降趋势,A组和B组处理肥腊肉粗脂肪含量从开始的88.98%分别下降至87.56%和87.64%,游离脂肪酸呈上升趋势,从4.11mg/g分别上升至7.05mg/g和6.98mg/g,增加率分别为71.5%和69.9%,不同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在冻藏条件下添加抗坏血酸对脂肪降解影响很小。 肥腊肉脂肪酸组成含量依次为: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棕榈油酸甲酯>烯酸甲酯>豆蔻酸>亚麻酸。与冷藏时不同,两种不同处理方式烯酸甲酯含量均超过了豆蔻酸含量,说明冻藏过程中烯酸甲酯释放度大于豆蔻酸。 A组和B组处理SFA:MUFA:PUFA分别为1:1:0.22和1:1.11:0.22;n-3脂肪酸/n-6脂肪酸分别为1:5.8和1:4.6,2个处理n-3脂肪酸/n-6脂肪酸比均在建议范围内,A组n-3脂肪酸比例略低。表明在冻藏条件下添加抗坏血酸对脂肪酸组成影响很小。 (3)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及组成变化 蛋白质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至贮藏120d时,A组和B组处理由最初的37.52%分别下降至25.58%和26.19%。经对冻藏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在冻藏120d时,A组和B组两种处理方式蛋白质氨基酸总量分别增加,7种必需氨基酸总量由开始的9.828g/100g分别增加到11.815g/100g和14.048g/100g,E/N比值A组从0.65下降至0.64,但仍高于0.60,仍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B组从0.65上升至0.71,也在0.60以上,产品的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冻藏300d时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均呈下降趋势,A组甚至低于冻藏起始值。比较分析发现添加抗坏血酸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及氨基酸分高于未添加组。 3抗坏血酸应用于腊肉低温贮藏情况 添加抗坏血酸后真空包装并比较在5℃下冷藏和在-18℃下冻藏120d时,维生素C分别下降了26.5%和39%,表明温度对维生素C分解有一定影响,-18℃下分解速度快。在-18℃下继续冻藏至300d时,维生素C含量下降了44%。表明维生素C可用于腊肉低温保藏。更适合在冷藏条件下添加到腊肉产品中做为抗氧化剂。 4低温贮藏腊肉食用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 (1)腊肉低温贮藏中脂肪降解指标分析: 腊肉在冷藏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和TBA值总体呈上升趋势,A组和B组处理酸价分别上升至3.11 mg KOH/g脂肪和2.71mg KOH/g脂肪、过氧化值分别上升至3.48×10~(-5)g/100g和3.04×10~(-5)g/100g,TBA值分别上升至6.17mg/g和5.82mg/g。表明在冷藏温度下添加抗坏血酸有利于抑制脂肪降解,延缓腊肉酸败,有利于腊肉长期贮藏。 腊肉在冻藏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和TBA值总体呈上升趋势,A组和B组处理酸价分别上升至3.51mgKOH/g脂肪和3.50mgKOH/g脂肪、过氧化值分别上升至4.31×10~(-5)g/100g和4.29×10~(-5)g/100g,TBA值分别上升至6.93mg/g和6.89mg/g。表明在冻藏温度下贮藏添加抗坏血酸对脂肪降解影响不大。 (2)腊肉低温贮藏中蛋白质降解指标分析: 腊肉冷藏中挥发性盐基氮呈上升趋势,至冷藏120d时,A组和B组处理分别上升至25.99mg/100g和24.04mg/100g;冻藏300d时,A组和B组处理挥发性盐基氮分别上升至23.63mg/100g和23.27mg/100g。添加抗坏血酸对蛋白质降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腊肉低温贮藏中亚硝酸盐变化: 亚硝酸盐在腊肉低温贮藏过程中明显下降,冷藏120d时,A组和B组处理分别下降至7.84mg/kg和5.87 mg/kg;冻藏300d时,A组和B组处理分别下降至6.09 mg/kg和6.13 mg/kg。表明添加抗坏血酸有利于降低腊肉中亚硝酸盐含量。 (4)结论: 低温贮藏中脂肪降解指标值与相关标准相比仍处于食用安全范围内,蛋白质降解指标值符合SB/T 10294-1998中规定二级品≤45 mg/100g,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腊肉可在5℃下贮藏4个月,-18℃下贮藏10个月。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振泉;焦新安;;副溶血弧菌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失活动力学特征[J];食品科学;2008年07期
2 田梅生;盛其潮;李钰;;低温贮藏对鸭梨乙烯释放、膜通透性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7年06期
3 刘敏;谢晶;;苋菜品质分析及货架寿命的预测[J];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04期
4 王思群;;果品、蔬菜的低温贮藏与味觉[J];食品研究与开发;1980年01期
5 翟金兰;周红;杨艳彬;江英;;新疆冬枣低温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研究[J];食品科技;2008年05期
6 黄海;辛荣;王秀敏;;鱼肉蛋白在低温贮藏时生化特性变化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年02期
7 王昱;李海燕;范杰英;姜晓莉;张世忠;;低温贮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概况[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16期
8 赵霞;郑谊;黄雪梅;黄世能;张昭其;;低温贮藏对黄藤笋3种酶活性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年09期
9 李梅;颉敏华;张永茂;冯焕德;李玉梅;;1-MCP对低温贮藏“长富2号”苹果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J];中国食品工业;2009年08期
10 李梅;田世龙;颉敏华;李守强;葛霞;刘刚;;复配保鲜剂对半熟化马铃薯丝低温贮藏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J];保鲜与加工;2010年06期
11 潘超然;林河通;陈锦权;;锥栗低温硅窗气调贮藏的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6年08期
12 田欣;陈斌;王勇;王赫妍;谢冰;寇晓虹;;不同温度和薄膜包装对鲜切胡萝卜货架期品质变化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07年07期
13 陈艺晖;瓮红利;林河通;陈莲;梁毅;;龙眼果实聚乙烯薄膜袋包装和贮藏的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7年09期
14 林朝平;保持零件韧性的低温贮藏箱[J];机械科学与技术;1987年03期
15 ;大米的低温贮藏[J];食品科技;1978年00期
16 齐永斌;;蔬菜种籽贮藏七注意[J];现代农业;1987年12期
17 杨春华;;桃的贮藏与加工[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4年09期
18 李崇善;草莓的低温贮藏[J];真空与低温;1998年02期
19 王圣君;;食用菌干制品的科学贮藏[J];农业知识;2005年20期
20 常丽新;赵永光;孔维利;;柠檬酸处理对打碗花低温贮藏品质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春民;李桂柱;武文彩;;谈中药材的低温贮藏及仓库的改造[A];中国食品冷藏链新设备、新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林锋弟;王则金;;油柰果实低温冷藏最适温度的研究[A];2003福建省冷藏技术研讨会论文资料集[C];2003年
3 张彩珍;王则金;林启训;;春笋低温臭氧贮藏保鲜技术研究[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分会场“食品冷冻与冷藏的安全与节能”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磊;杨延杰;林多;;贮藏过程中蒲公英的生理和品质变化[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史吉平;董永华;檀建新;崔同;霍君生;;低温贮藏对‘雪桃’果实几种主要氧化酶活性的影响[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6 纪颖彪;屈冬玉;金黎平;连勇;卞春松;徐利群;杨琳;;马铃薯块茎低温变甜的机理及其防止策略的研究进展[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1999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潘超然;林河通;陈锦权;;锥栗低温硅窗气调贮藏的研究[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潘超然;林河通;陈锦权;;锥栗低温硅窗气调贮藏的研究[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慧娟;乔勇进;王海宏;方强;张绍铃;陈召亮;;低温对“大团蜜露”水蜜桃保鲜效果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林锋弟;王则金;;油柰果实低温冷藏最适温度的研究[A];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鸽;几种海水养殖鱼贝类低温贮藏生化特性的变化及其鲜度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张迟;抑制马铃薯Acid Invertase基因表达对块茎淀粉—糖代谢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 杨柏云;龙牙百合脱毒种球培育及休眠生理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郭艳萍;乙烯对MA贮藏桃果实品质及相关生理机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金微微;采后枇杷和桃果实冷害发生与ROP基因的表达调控[D];浙江大学;2009年
6 高雪;奉节脐橙果皮褐变生理及相关基因的分离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7 胡新宇;荔枝采后生理与常温保鲜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1年
8 乔勇进;热处理对黄瓜多胺的影响及减轻冷害作用机理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9 姜丽;不同保鲜处理对紫背天葵品质和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其POD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郜海燕;枇杷、水蜜桃低温耐贮性和抗冷害保鲜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凤;低温贮藏对不同含水量种子活力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2 孙燚;影响郁金香种球低温贮藏关键因素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周绪宝;冬枣采后黑腐病病害及防治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4 缪少霞;龙眼果汁低温贮藏质量特性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5 佟海龙;海红果采后生理及保鲜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6 秦自清;霍山石斛人工种子包埋配方的优化和萌发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7 刘建新;腊肉低温贮藏过程中营养价值及食用安全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顾小云;芍药切花贮藏保鲜及其生理变化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徐娟;不同种源板栗低温贮藏期间品质性状差异及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徐永杰;甜橙果实发育及贮藏过程中细胞膜稳定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人卵母细胞的低温贮藏[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刘珍;肉的贮藏保鲜[N];河南科技报;2006年
3 赵铁栋;板栗的贮藏[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6年
4 李玉东;大蒜贮藏[N];河南科技报;2004年
5 楚燕杰;扁桃贮藏方法[N];河北科技报;2007年
6 ;让美丽多“驻”一点[N];金昌日报;2005年
7 小彭;木瓜贮藏保鲜技术[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6年
8 ;弥猴桃贮藏“三关键”[N];吉林农村报;2006年
9 ;猪肉的贮藏保鲜法[N];吉林农村报;2005年
10 ;服用糖浆注意事项[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