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生计变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生计问题受到持续而热烈的关注。在一定时空尺度下的人地系统内,从生计变化的视角开展人地耦合系统的综合研究成为一条新的途径,有利于从局地尺度获取新的认识解释区域的变化。长期以来,“农村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块“顽疾”。为了走出停滞的困境,提高发展能力,非农就业成为农户实现生计多样化最重要的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宏观战略调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旨在以此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稳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该项战略举措提出以来,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
目前,已有的研究并没有回答作为宏观的和部门的政策如何影响特定社区或农户在微观层面的谋生之道,如何发动当地居民找出自己的优先需求,利用资源解决迫在眉睫的生计难题等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基于人地系统的认识框架,从农户生计视角,结合大量的外业调查数据,研究了新农村建设的热点地区——邛崃市的新农村建设情况。在农户—局地(村)—区域不同尺度上,通过分析农户生计变化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农户生计的关系。也即在于探讨宏观社会经济政策背景下,区域决策对局地尺度(村)发展能力的影响,认识发展能力变化与微观层面农户生计多样化的关系,进而提出实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适应策略。本文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1)基于宏观政策背景的区域科学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为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满足宏观总体目标的要求,又符合区域实际和发展需要,有待于在管理层面达成决策性共识,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政策体系。
(2)区域决策导向下局地发展能力的变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局地尺度上,通过对羊安镇发展能力的考察,认为新农村建设对其发展能力产生了深刻影响。充实了当地发展的物质基础,改善了农户维系生计所依赖的资产构成和资产质量,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促进了社会和谐。“汤营村发展集体经济新模式”、“仁和民福院模式”等都是局地发展能力提升的体现。
(3)局地尺度发展能力变化导致农户生计变化。①居住。农户从偏远、不便通行的山坡、平坝搬到经过平整、出行方便的居民小区,房屋类型由平房变为楼房,结构由砖木为主变为钢混为主,农户与城镇的距离明显缩短,与外界联系明显增多。②日常生活。农户的燃料结构从以薪柴、煤和秸秆为主向以煤、液化气和电为主转变:饮用水源从以井水为主向自来水转变;固定电话、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拥有数量明显上升,洗澡房、诊所、菜市场、幼儿园等生活服务设施得以配套和完善。③家庭收支。收入结构中,农业收益比重呈退化趋势,非农收益比重则有所上升;由于居住环境变化,原来可以自产自消的许多生活资料现在需要购买,支出变得多样化,农户的家庭负担有加重的趋势。④生计资产。生产性资产中,经营性的商店、作坊、交通运输工具增加,由于家庭生计活动中农业生产活动的减少,许多农机具处于闲置和低效利用状态;通过政策性贷款及借入、借出等形式,农村金融性资产的稀缺状况得到缓解。⑤生计策略。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强化了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使农户的生计类型在时空上更大程度地从基本型生计转向发展型生计,呈现“正面的非农化”;但是,由于生活负担的加重,在一些生计脆弱的家庭(如疾病、缺少劳动力、技能和社会关系),生计类型往往从“基本型生计”退化为“缺失型生计”,生计组合变得简单,呈现“负面的非农化”;农地流转成为农户改善生计的重要策略,这是农户应对外出打工,劳动力不足、农业收益低及生产不便等因素的有效选择,有利于农户实现生计多样化。⑥农户的认识和响应。面对居住、生活、生计活动、生计资产等的变化,多数农户认为居住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也肯定了土地整理的积极意义,认为土地整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对于今后的打算,农户对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业、养殖业)的响应不积极,而对非农就业机会表现出极大的渴望,
(4)通过“宏观社会经济政策—区域尺度决策—局地尺度发展能力变化—农户生计多样化”的动态分析框架,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通过区域决策作用于局地发展能力,由局地发展能力的提升改善农户的生计状况,实现农户生计多样化的。
(5)新农村建设中农户可持续生计的适应策略。总体而言,今后,多样化仍是农户的主要生计策略,发展型生计将是农户普遍采取的生计方式,其中“非农”的内容还会进一步强化。①对采取基本型生计的农户,应根据农户意愿从两个方面作出不同的适应策略设计:一是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一是向发展型生计过渡。②发展型生计代表了农户今后普遍的生计取向,是农户实现生计多样化、降低生计脆弱性的重要方式,应得到进一步巩固。③被迫采取缺失型生计的农户,加剧了其脆弱性,需要针对这些农户建立社会帮扶和救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