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蚯蚓对PAHs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强化效应研究

袁馨  
【摘要】: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水溶性差、化学性质稳定,主要由工业生产中有机材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具有强烈的“三致”效应。随着工农业的发展,PAHs在土壤中呈不断累积的趋势。土壤中PAHs可以由植物根系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在人体中富集,严重危害了土壤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土壤PAHs污染修复已成为环境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其中,利用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安全有效的去除土壤PAHs污染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大量研究探讨了耐性植物对PAHs降解的促进作用,而结合土壤动物对土壤-植物系统PAHs降解效果的强化作用却鲜见报道。 蚯蚓,作为典型的土壤动物,被称之为“改良土壤的能手”。有研究证实蚯蚓一方面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另一方面可通过体外分泌物和蚓粪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从而促进土壤污染物的降解。蚯蚓已被成功运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营养盐类、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中。为了解蚯蚓对土壤-植物系统中PAHs降解的促进作用,探索蚯蚓对土壤PAHs污染的修复效应,本文以非、芘作为多环芳烃的代表物,人工模拟不同污染水平土壤,进行了一系列培养和盆栽实验,主要研究(1)不同植物对土壤PAHs污染修复效果的种间差异,优选高效修复植物。(2)蚯蚓在PAHs污染土壤中的耐受性。(3)蚯蚓对土壤-植物系统中PANs降解的强化效应。主要结果如下: 1.黑麦草(Loliunmulti florum.L)、甘监(Brassica oleracea L.)、苏丹草(Sorghum vulgare L)、白三叶(Trrifolium repens 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均能在80 mg.kg~(-1)菲、芘污染土壤中正常生长。不同植物对菲、芘的耐受性不同。种植植物60d后,菲能促进大部分植物生长,添加菲的土壤处理中黑麦草、甘蓝、苏丹草、白三叶、紫花苜蓿单株总生物量(干重)分别较未添加菲的对照处理高31%、41.82%、36.02%、13.86%、25.83%,仅油菜单株总生物量下降6.43%;芘能抑制大部分植物生长,添加芘的土壤处理中甘监、苏丹草、白三叶、紫花苜蓿、油菜单株总生物量分别较未添加芘的对照处理低4.83%、13.94%、6.44%、38.39%、51.46%,仅黑麦草单株总生物量(干重)增加62.21%。菲、芘对6种供试植物生长过程中干物质在地上、地下的分配未产生明显影响(n=25,P>0.05),其中苏丹草的根冠比最大,大约为0.3。 2.在80 mg·kg~(-1)菲、芘污染土壤中,供试6种植物对土壤菲、芘降解均有明显促进作用。经过60d的植物种植,未种植植物的对照处理中菲、芘降解率仅为23.01%和17.78%。种植了黑麦草、甘蓝、苏丹草、白三叶、紫花苜蓿、油菜的污染土壤中菲的降解率分别高达62.7%、45.72%、76.25%、76.56%、57.8%、26.48%,较无植物对照处理高39.69%、22.71%、53.24%、53.55%、34.79%、3.47%。以苏丹草利白三叶修复效果最好;芘的降解率分别为47.8%、42.66%、65.26%、48.74%、46.55%、23.56%,较无植物对照处理高30.06%、24.88%、47.48%、30.96%、28.77%、5.78%,以苏丹草修复效果最好。相同污染水平下,菲降解率较芘高,说明芘较菲更难降解。 3.环毛蚓(Pheretima sp.)对PAHs污染有一定的耐受力。在0 mg.kg~(-1)-320 mg.kg~(-1)菲、芘污染土壤中,蚯蚓成活率100%,蚯蚓在非并污染水平下的生物浓缩系数(BCFs)为0.339、0.245、0.200、0.218、0.214,芘各污染水平下的BCFs为0.671、0.442、0.357、0.266、0.220。PAHs浓度越高,蚯蚓对其的生物浓缩系数越小。菲、芘对环毛蚓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未添加菲、芘的对照处理相比,蚓鲜重分别下降7.09%-25.19%、6.79%-27.83%。随着土壤中PAHs浓度增加,环毛蚓蚓鲜重下降,呈负相关关系。本实验中,蚯蚓对土壤系统中菲、芘降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不显著(n=15,p>0.05)。在0mg.kg~(-1)-320 mg.kg~(-1)菲、芘污染土壤中,接种蚯蚓处理中菲、芘降解率分别较未接种蚯蚓处理高0.76%-3.32%和0.45%-2.24%,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蚯蚓对菲、芘降解的促进作用减小。 4.在土壤-苏丹草系统中,相同菲、芘污染水平下,蚯蚓活动促进了苏丹草生长,接种蚯蚓处理苏单草生物量较未接种蚯蚓处理分别高14.41%-25.91%和14.39%-23.9%;蚯蚓通过促进苏丹草生长、提高植物根际微生物活性,强化了植物列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接种蚯蚓的污染土壤处理中菲、芘残留浓度低于未接种蚯蚓;接种蚯蚂蚓处理中菲、芘降解率较未接种蚯蚓处理分别高4.20%-9.76%和3.69%-9.38%。蚯蚓活动对菲、芘降解的促进作用与苏丹草生长的旺盛程度呈正相关。接种蚯蚓提高了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菲、芘各污染水平下的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较未接种蚯蚓处理分别高3.88%-11.59%和2.15%-6.90%,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高1.91%-7.61%和2.29%-3.41%;在接种蚯蚓的污染土壤处理和未接种蚯蚓的污染土壤处理中,脲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受PAHs初始浓度的影响,酶活性随PAHs浓度增加呈幂函数降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世亮;骆永明;丁克强;李华;吴龙华;;黑麦草对苯并[a]芘污染土壤的根际修复及其酶学机理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2 刘世亮;骆永明;丁克强;李华;吴龙华;;苯并[a]芘污染土壤的植物根际修复研究初探[J];生态环境;2007年02期
3 张晶;林先贵;李烜桢;尹睿;;菇渣和鼠李糖脂联合强化苜蓿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J];环境科学;2010年10期
4 李小燕;杨红玉;倪进治;;土壤多环芳烃、重金属及其复合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年04期
5 孙娟,郑文教,陈文田;红树林湿地多环芳烃污染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5年10期
6 潘声旺;魏世强;袁馨;曹生宪;;沿阶草(Ophiopogon japanicus)对土壤中菲芘的修复作用[J];生态学报;2008年08期
7 李玉红;王岩;霍晓婷;;蚯蚓与植物联合去除猪粪中的Cu,Zn污染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8 赵金宝;崔玉波;孙红杰;王芳;;含多环芳烃污泥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10年12期
9 范淑秀;李培军;巩宗强;何娜;张利红;任婉侠;V.A.Verkhozina;;苜蓿对多环芳烃菲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2007年09期
10 潘声旺;袁馨;魏世强;;蚯蚓活动对高羊茅修复土壤芘污染的强化作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11 袁馨;魏世强;潘声旺;;苏丹草对土壤中菲芘的修复作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7期
12 魏俊飞;吴家强;焦文娟;;多环芳烃的毒性及其治理技术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8年03期
13 刘世亮;骆永明;吴龙华;宋静;滕应;;菲在黑麦草种植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酶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9年03期
14 孙倩;;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现状及发展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3期
15 袁馨;;植物对PAHs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种间差异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6 潘声旺;魏世强;袁馨;曹生宪;;环毛蚓在高羊茅修复土壤菲污染过程中的作用[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3期
17 陈静;王学军;胡俊栋;陶澍;;表面活性剂对白腐真菌降解多环芳烃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6年01期
18 王艮梅;刘洋;;有机物料及表面活性剂对植物修复菲污染土壤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11期
19 刘世亮,骆永明,曹志洪,丁克强,蒋先军;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修复研究进展[J];土壤;2002年05期
20 魏树和;周启星;Pavel V.Koval;Galina A.Belogolova;;有机污染环境植物修复技术[J];生态学杂志;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香爱;何苗;金玉善;丛琳琳;李东浩;;人参种植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马万里;刘丽艳;田崇国;杨萌;孙德智;齐虹;张志;沈吉敏;李一凡;;我国土壤和大气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澍;马君;史晓凤;孔德地;韩晓红;郑荣儿;;多环芳烃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探测与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4 王伟;沈国锋;杨意峰;陶澍;;生物质燃烧来源的多环芳烃排放特征及环境行为[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国良;刘玲;罗斌;张金良;陈国良;谭凤珠;;淮河干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与生态风险评价[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魏玲;刘俐;李发生;;不同浓度多环芳烃的三维及同步荧光特征[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7 张银萍;傅金民;;双液相体系促进结合态多环芳烃的降解[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胡锴;丁呈华;侯登科;刘红霞;冶保献;吴养洁;张书胜;;用杯[4]、[6]、[8]芳烃硅胶键合固定相分离多环芳烃[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刘丹;巩宗强;李晓军;台培东;李培军;;固定化毛霉对工业和农田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降解和生物有效性评价[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刘玲;罗斌;张金良;刘琴;;不同燃料与室内空气中多环芳烃含量关系的探讨[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彦征;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植物修复及强化的新技术原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谢云飞;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在多环芳烃检测方面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3 何苗;杂环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D];清华大学;1995年
4 刘筱红;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的同位素测定及其用于源解析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5 杨伟祖;降低卷烟主要有害成份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6 范瑞芳;广州等城市中学生与电子垃圾拆解地—贵屿镇人群尿中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7 王亚东;ATM基因变异与多环芳烃暴露致染色体损伤遗传易感性及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8 林建清;生物标志物法研究多环芳烃对海水养殖鱼类的毒性效应[D];厦门大学;2002年
9 樊曙先;南京市区与郊区气溶胶PM_(2.5)元素及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的对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0 刘金泉;二氧化氯与多环芳烃污染物的反应活性及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馨;蚯蚓对PAHs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强化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赵红梅;海带对多环芳烃的吸收及代谢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3 彭胜巍;石油污染土壤的花卉植物修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武凤霞;菲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效果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5 欧阳科;根际微生物耦合降解系统对修复蒽污染土壤的强化作用[D];武汉大学;2004年
6 陈军;白腐真菌产漆酶的条件优化及其对多环芳烃的降解[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7 杨晓磊;复合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王蕾;降解多环芳烃优良菌的筛选分离及代谢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全霞;PAHs降解菌的筛选、降解基因克隆及作用效果[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10 孙业政;白腐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对多环芳烃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处理[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丹草喂畜防中毒[N];陕西科技报;2009年
2 ;苏丹草[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3 ;苏丹草[N];河南科技报;2000年
4 潘全山;苏丹草[N];农民日报;2001年
5 陈索杰;苏丹草(Sorghum_Sudangrass Hybrid)[N];农民日报;2002年
6 杨凌金道种苗站 刘原;苏丹草的栽培[N];陕西科技报;2002年
7 文/潘全山;苏丹草[N];山西科技报;2001年
8 董新昕;欧盟制定多环芳烃使用限量[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9 记者 孟晶;欧盟2010年正式限用多环芳烃[N];中国化工报;2007年
10 通讯员张德辉;州政协帮扶百泉村小麦套种苏丹草取得成功[N];昌吉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