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北碚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影响分析
【摘要】:
土地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遥感图像上反映最直接的环境信息,同时遥感技术也能实现高精度的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现状制图。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数据的获取是研究LUCC的重要基础工作。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遥感提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专题信息已成为LUCC研究的必不可少的一步。全球环境变化影响局部和区域尺度的人居环境(景观),而人类活动又通过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局部土地覆被、景观格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而引起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已成为了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而促使全球环境变化,因此,对局部景观格局的分析又助于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
本文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以1995年、2000年和2006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运用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两个角度分析,对北碚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特征矩阵进行分析,探讨北碚区各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及数量变化的规律。运用景观指标计算软件FRAGSTATS3.3对各类型的景观指数进行了分析,并对城市化对土地利用多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研究标明:从数量比例来看,1995~2006年北碚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显著变化,1995~2000年时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百分比均表现为:建设用地>草地>林地>耕地>未利用地≥水域,2000~2006年时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百分比均表现为:林地>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未利用地≥水域。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北碚区的11年间的景观格局变化成破碎化趋势发展,选择幅度变化指数对北碚区斑块指标显示突出的指标:景观平均形状指数(MSI)、面积加权的平均形状因子(AWMSI)、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AWMPFD)等10项景观指标。以1995年的数据为基数,揭示了研究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演变规律:
(1) 1995年北碚整个研究区域中耕地景观占优势地位,其面积占整个研究区域68%,其中旱地景观类型占到北碚区域的重要地位,展现了旱地的优势,区域分布格局以北碚边境和缙云山脉分布为主,斑块分布集中,建设用地集中分布于北碚向斜和嘉陵江沿岸地区,如:北温泉街道、天生街道等嘉陵江沿岸地区。
(2) 2000年的区域分布与1995年特征相似,在此基础上,建设用地向郊区发展,景观斑块显示拓展的区域扩大,2000年到2006年建成区没有发生大的扩张,而远郊区的乡镇是在原有的范围内逐步往外扩张,经过合理的规划,斑块大小比较均一,边缘受人为干扰比较强烈,形状比较规整,因此变异系数开始减小,城镇发展已经进入合理规划发展阶段,兴建工业园区,诸如北碚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三溪口工业园区、童家溪镇同兴工业园区(A区),蔡家岗镇的蔡家组团等。
(3) 2006年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用地持续增加,而耕地则显著减少,样带整体上已经完成了从以农业景观为主的区域向以城镇景观为主区域的转变,耕地景观转换为建设用地景观。林地景观分布由区域边缘重点扩展到东北部,斑块密度增大,面积加权平均形状因子迅速增大,斑块形状变的更加复杂,呈现不规则状态,呈现出北碚区域良好的生态发展态势。
|
|
|
|
1 |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
2 |
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0年06期 |
3 |
阎建忠,张镱锂,刘林山,沈振西,刘燕华,郑度;高原交通干线对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兰州至格尔木段为例[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
4 |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王一谋,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江南,吴世新;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1期 |
5 |
陈勇;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
6 |
李忠锋,王一谋,马安青;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3年03期 |
7 |
张勃,张华,张凯;河西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J];土壤;2003年04期 |
8 |
张永民,赵士洞;近15年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02期 |
9 |
赵杰,赵士洞;参与性评估法在小尺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以科尔沁沙地尧勒甸子村为例[J];资源科学;2003年05期 |
10 |
于兴修,高华中;城市及其边缘地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临沂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2期 |
11 |
丁凤,陈文惠;1988~200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分析[J];福建地理;2003年02期 |
12 |
李伯衡;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9期 |
13 |
周良勇,李广雪,邓声贵,李安龙,温国义,赵东波;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海洋地质动态;2003年10期 |
14 |
苏士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挖掘土地利用潜力[J];江南论坛;2003年03期 |
15 |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年01期 |
16 |
张芸,许佳立,屠龙海;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J];浙江国土资源;2003年04期 |
17 |
刘平辉,郝晋珉;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新模式——依据土地利用的产业结构而进行划分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01期 |
18 |
贾克敬,谢俊奇,郑伟元,蔡玉梅;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03期 |
19 |
罗为检,王克林,刘明;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年02期 |
20 |
吕平平;市级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系统的建设[J];城市勘测;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