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张绍全  
【摘要】: 多义词是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其研究在语言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来说,多义词一直是一大难题,原因在于受传统语言学研究的影响,多义词义项之间的关系被看成是无理可据的,缺乏系统性。对于多义词的习得,要么要求学习者死记硬背各个义项,要么就是鼓励他们根据语境去推测义项。然而,死记硬背是一个极耗时的方法。此外,一些研究发现,根据语境去推测多义词的义项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有效,更重要的是,它不提高长期记忆。 认知语言学对于多义词的研究表明:1)多义词的义项是通过隐喻、转喻、意象图式转换等认知原则相互联系的;2)多义词的义项可以构成典型结构、家族相似性结构或词汇网络;3)无论从语言学概念还是非语言学概念来说,多义词研究与范畴研究有许多共性。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多义词教学。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与二语词汇习得的界面研究已成为热点之一。国外一些应用语言学家把认知语言学的多义性理论应用于二语学习者英语多义词习得的实证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尚存在着以下不足:1)局限于语言理解,没有研究学习者对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理据的了解能否帮助其提高目标词的产出能力;2)受试的样本量较小;3)没有相关实验证据表明该范式对长期记忆是否有好处。国内认知语言学多义性理论与英语多义词习得的界面研究以思辨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偏少。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把认知语言学的多义性理论应用于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多义词教学实践中,并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多义性理论为基础,以英语专业大学生为受试,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受试根据语境推测多义词义项的情况怎样?推测规则多义词义项与不规则多义词义项的差异如何?2)受试的多义词语义系统习得状况如何?3)他们了解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理据吗?他们是怎样学习多义词的?4)受试了解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理据能否使其更容易、更有效地习得多义词?是短时习得还是长时习得?其目标词的产出能力如何? 通过测试和教学实验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受试根据语境推测多义词义项的效果总的来说不乐观,但对规则多义词义项的推测比对非规则多义词义项的推测要好;2)受试的多义词语义网络习得状况不佳,但对核心义项的掌握比对边缘义项的掌握要好;3)受试不了解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理据,他们以死记硬背方式习得多义词义项;4)受试了解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理据能促进其多义词的短时习得和长时习得,并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全文由8章组成: 第1章为导论。简要论述多义性概念和多义词的分类研究,对国内外多义词习得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 第2章讨论词义演变的方式、动因及认知机制。如果一个词具有多义性,这往往是词义发生演变的结果,历时语义演变的共时反映。词义演变经历“创新→扩散→结果”三个阶段。词义演变的动因包括主观、客观和语言三个动因。词义演变是发话人与受话人意义协商的结果,其中发话人是词义演变的核心。隐喻化、转喻化和主观化是发话人语义创新的主要认知机制。 第3章评述多义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语用学研究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多义性是异常,单义和同形异义是常态,主张把多义词的各个义项视为笼统定义下由语境确定的例示。但问题是一个笼统的定义很难覆盖多义词的全部义项。对许多词项来说,多义性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多义词的语用学研究强调语境对于多义词义项的确定,但其研究主要集中于规则多义词,忽略了对不规则多义词的研究。心理语言学研究了多义词的心理表征和多义词义项的提取,其研究对我们的多义词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但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研究忽视了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通常仅仅研究多义词的两个义项,并错误地把多义等同于岐义;此外,很少关注多义词与思维的关系。 第4章探讨多义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认知语言学把多义词看成一个复杂的范畴,范畴中的多个义项通过隐喻、转喻及意象图式转换等认知原则而相互联系构成辐射网络,其中有中心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我们对一些具体的多义词的语义系统进行了分析,发现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转换能很好地解释多义词义项之间的理据联系。 第5章调查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现状。我们以西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二年级105名学生为受试,用英译汉、汉译英和问卷调查三种测试工具调查他们多义词习得的现状。通过分析数据发现:1)受试根据语境推测多义词义项的效果总的来说不乐观,但对规则多义词义项的推测比对非规则多义词义项的推测要好;2)多义词的语义网络习得状况不佳,但受试对核心义项的掌握比对边缘义项的掌握要好;3)受试不了解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理据,他们大多死记硬背多义词在词典中所列的前面1-3个义项。 第6章把认知语言学的多义性理论应用于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实证研究。我们以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二年级220名学生为受试,并随机把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实验组的受试讲授目标词义项之间的隐喻和转喻认知理据,而对于对照组的受试只要求他们死记硬背目标词义项。讲授完后,立即用英译汉、汉译英两种测试工具测试两组受试的短时习得情况。半个月后,在事先不通知两组受试的情况下,用同一套测试题测试受试的长时习得情况。通过分析测试结果的数据发现:1)了解目标词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理据的实验组受试在目标词的短时习得、长时习得和产出能力方面均大大优于对照组受试;2)实验组受试的短时习得和长时习得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第7章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通感式多义词的习得进行实证研究。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以它为认知基础产生了大量的通感式多义词。在本次实验中,受试为同一批学生,实验方法和步骤与第6章中的研究相同。惟一不同的是,本次实验只用了汉译英一种测试工具。通过分析测试结果的数据发现:1)了解通感式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理据的实验组受试在目标词的短时习得、长时习得和产出能力方面均大大优于对照组受试;2)实验组受试的短时习得和长时习得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第8章为结论与讨论。归纳了论文的主要结论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指出该研究对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汪雅君;;多义词中核心意义在词汇教学中的效能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徐琼;;原型范畴理论对感官词一词多义的解释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10期
3 徐琼;;原型范畴理论对感官词一词多义的解释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左婷婷;;英语多义词的传统和认知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5 裴丽霞;;英语专业学生拒绝言语行为习得状况调查——以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母语者为参照[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陈雪珍;;试析英语习得的语言磨蚀现象[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邢丽娟;;多义词的隐喻机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8期
8 覃德英;周桂香;唐纪红;陈宜凝;;用认知理论来指导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J];文教资料;2006年27期
9 王艳金;程渊;;英语多义词的语义结构及其翻译[J];作家;2010年14期
10 欧亚美;;从认知角度看言语行为动词的习得[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1 雷聪;;认知语境与英语多义词习得[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2 刘川;;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英语多义词习得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13 张绍全;;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外国语文;2010年04期
14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总目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6期
15 李颖;祁雪;吴春红;;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多义词习得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S1期
16 崔伟慧;崔伟丽;;基于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的多义词习得[J];海外英语;2010年10期
17 王诗淇;宋阳;;英语专业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8 李力;樊朝辉;;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年02期
19 李永芳;;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现象与多义词的认知[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0 明宏;;论隐喻与词义拓展[J];理论界;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郅友昌;张晓燕;;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刁力人;;基本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绍全;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李康;英语运动动词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吴延国;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依托项目学习的主体性探索[D];南开大学;2012年
4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朴恩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五色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张文红;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二语词汇知识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林正军;英语感知动词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王磊;圣经寓言故事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巍峰;语境效应对多义词隐喻用法习得的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杜瑞杰;多义词对阅读理解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3 贺宏燕;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名量词习得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雅萍;中国大学生英语多义词词义习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兴运;词汇的认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吕佳;词汇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7 王永坡;汉语早期儿童的隐喻机制及多义词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涛;汉语多义词及其语义桥研究[D];鲁东大学;2007年
9 杨玉娟;基于语言使用的“set”一词动态多义网络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10 刘川;提供核心与非核心意义下多义词习得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3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孙欣;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研究初探[N];吉林日报;2007年
5 通讯员  胡荣山 彭德倩;上海海大:送英语老师上船[N];中国水运报;2006年
6 本版编辑 沈家煊 傅小兰 蔡曙山;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N];光明日报;2006年
7 鞠建生;浅谈句子歧义及修改方法[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8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石晶晶;浅谈英语口语教学中对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9 ;名与字的意义组合方式[N];联合日报;2008年
10 搜索引擎9238;搜索专家谈技巧[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