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研究
【摘要】:学校心理辅导是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效果究竟如何,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团体辅导方面,且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并缺乏对个体心理辅导效果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心理辅导研究中的共同成分研究取向,以效果产生的系统结构假设为出发点,以中学个体心理辅导为切入点,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学校心理辅导效果的相关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准实验法、访谈法和现象学方法等多种方法,对学校心理辅导的效果、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增强因素进行了探讨。在修订与编制了三个辅导结果问卷与五个心理辅导共同成分问卷后,利用问卷调查了学校心理辅导在症状、健康和发展三个层次上的效果,并建构心理辅导共同成分与心理辅导效果之间的关系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接着用准实验法研究了辅导中的早期反应效应的存在与否,及给辅导老师提供会谈结果的反馈对最终辅导效果的作用。最后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辅导有效因素再次进行了研究,以期对之前的研究结果进行验证与获得新的发现。全文旨在调查学校心理辅导效果现状,并为其干预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编制与修订了心理辅导共同成分问卷。其中,修订了工作关系分问卷(WAI-S),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形成三个因素:任务、关系和目标;编制了当事人分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人格分问卷形成五个因素:善谈、成功、年轻、吸引和聪慧;期待分问卷形成一个因素:期待;编制了辅导师分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辅导师问卷形成四个因素:共情、真诚、指导和关注;编制了环境力量分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环境力量问卷形成一个因素,即环境力量;编制了辅导策略分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辅导策略问卷形成三个因素:认知改变、情绪体验和行为管理。经检测,各分问卷信、效度良好,可作为评估心理辅导共同成分的有效工具。
2.编制与修订学校心理辅导结果问卷。其中,修订了青年结果问卷(Y-OQ30.1),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青年结果问卷形成六个因素:躯体化、社会孤立、攻击、行为问题、注意分散和抑郁。修订了Schwartz结果问卷(SOS-10),因素分析显示问卷形成两个因素:愉悦感和满意感;编制了青少年发展问卷(YDS),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问卷形成五个因素:关系品质、活力品质、追求品质、约束品质和超越品质。经检测,各分问卷信、效度良好,可作为评估学校心理辅导结果的有效工具。
3.本研究显示,在症状方面,心理辅导对攻击、注意分散和抑郁有显著改善效果,Y-OQ30.1量表总体效果明显。在健康方面,心理辅导对愉悦感和满意感有显著提升效果,SOS-10量表总体效果明显。在发展方面,心理辅导对超越品质提升效果明显,YDS量表总体效果不明显。
4.本研究中,学生性别、学生年龄、辅导师性别与辅导师工作年限等人口学变量对辅导效果有一定影响。在攻击、自我原谅方面男生效果好于女生;在抑郁、未来希望、生活兴趣和关系品质方面,女生效果好于男生。初中生在社会孤立、抑郁、身体状况、心理健康、生活进展和关系品质等方面效果好于高中生;而高中生在自我原谅和矛盾处理方面效果好于初中生。男辅导师在社会孤立、活力品质和超越品质上辅导效果好于女辅导师;女辅导师在抑郁、未来希望和自我原谅上辅导效果好于男辅导师。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辅导师在攻击、行为问题、Y-OQ30.1总量表、心理健康、自我原谅和超越品质等多个方面辅导效果好于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辅导师;而后者在矛盾处理和关系品质上辅导效果好于前者。
5.利用Amos 7.0建模软件建构心理辅导共同成分与辅导结果之间的关系模型,在经过模型修改之后,结果表明:多种拟合指标的测试结果显示修改后的理论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当事人人格与期待、辅导关系、辅导师态度对辅导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辅导策略、环境力量、当事人人格与期待、辅导师态度还可对辅导效果事故起间接的影响作用。
6.本研究显示,在学校心理辅导领域中存在着快速反应效应,一部分来访学生在会谈初期辅导效果好于其余来访学生,而且前者在辅导结束时的最终效果好于后者。
7.本研究中,为辅导师提供每次会谈后的量表结果并不能提高最终辅导效果及增加会谈次数。
8.对两名来访学生的质性研究证明了在前面研究中所提出的影响辅导效果的共同成分是合理的。研究也表明共同成分中对辅导效果作用最大的成分需视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