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金光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家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要求,促成了城市与乡村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因此就必然造成农村生产条件以及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也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农村居民点规模的扩展,村容村貌的改变。但是我国农村居民点分布广、数量多,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高,在农转非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并没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减少,反而个别地区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正确认识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有利于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有利于为合理调控用地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此,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深入探析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管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湖南省衡阳县作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区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章:第一章首先论述了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影响因素这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二章阐述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及相关理论基础,包括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影响因素,介绍了区位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景观生态学理论。第三章阐述了研究区域的选取和概况,分析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采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特征和变化规律。第四章进一步运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引起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影响因素。第五章借助景观格局理论,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为科学指导农村居民点用地提供依据。第六章得出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研究中的不足进行讨论。根据本研究所得结论,从政府角度就如何管控农村居民点用地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粗放,区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人均、户均农村居民点面积变化趋势基本一样,2001年起有所反弹,出现拐点,之后又开始趋于上升,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强度则一直保持增加的态势。(2)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分别为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制度因素。其中制度因素占主导地位,弹性高达0.722.,三个方面的因素均表现为正向作用,且作用存在着差异性,说明今后一段时期,一方面保持政策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方面应加大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力度。(3)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趋势的相对差异性。农村居民点具有规模集中化和局部分散化两种趋势,农村居民点整理活动应紧紧把握这种变化趋势,根据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居民点功能转换的需要选择适宜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措施与技术标准,做到科学规划、有效实施,更好的引导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变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颖;;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必要性与效益性分析——以苏南S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为例[J];国土资源导刊;2006年02期
2 王廷;张雅杰;张云祥;梁栋栋;肖展春;;基于节约集约利用对策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以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3期
3 甄勇;李贻学;赵春敬;;德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和模式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4 刘正恩;袁照航;;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及其调整原则与方法措施[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年03期
5 樊琳,孙华强;紧扣规划 因地制宜 三种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实践[J];浙江国土资源;2005年11期
6 田淑敏;沈怡芳;;北京市密云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7 马瑛;刘荣;;焉耆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8 马佳;;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理论模型初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6期
9 张风丽;;兵团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潜力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4期
10 晏涵;刘觉民;任国平;黄怡;刘丽;胡浩怡;;醴陵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的探讨[J];大众科技;2008年02期
11 李芹芳;陈玮;段刚;;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宝鸡市金台区蟠龙镇为例[J];乡镇经济;2008年08期
12 滕玉文;包喜利;苏安玉;;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27期
13 郭恒宇;;平阴县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09年01期
14 顾湘;;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25期
15 黄清华;;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的问题初探[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0期
16 段宝玲;马振兴;;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0年12期
17 郭巧梅;杨兴礼;谷秋锋;田鸿坡;;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研究综述[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18 张红梅;王佳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战略思考[J];乡镇经济;2006年05期
19 刘雪;刁承泰;张景芬;刘贵芬;申希兵;;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土地整理研究——以重庆江津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20 刘吉伟;陈常优;;新密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次序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朱玲瑶;;湘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次序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郭艳;;金水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分析[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4 曲衍波;张凤荣;;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的区域差异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5 高燕;;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6 胡贤辉;杨钢桥;;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驱动机制比较研究[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陈常优;李汉敏;王辉;;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以商丘市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8 马佳;;枝江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情况及七星台镇中心村建设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马佳;;基于集约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最佳投入量估算[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马佳;韩桐魁;;行政村层面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基于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的调查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司马文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田光进;基于遥感与GIS的9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4 袁磊;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5 马永坤;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的经济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肖轶;重庆市土地利用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胡伟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陶卫宁;历史时期陕南汉江走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杨安娣;区域势能与国际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光;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2 赵汝磊;泗水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玲莉;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与差异化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盛鸿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湘乡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及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琼;甘肃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董学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7 邵秀燕;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整理潜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潘娟;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欧阳彦;基于农户角度的城郊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刘海玲;日照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及集约节约利用潜力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巧霞;浅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8年
2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房买卖拷问现有宅基地制度[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记者 黎晓艳 实习生 刘若荔 通讯员 陈智胜 贺茂平;“大黄石”城乡格局脉络清晰[N];黄石日报;2009年
4 记者 周竟成;安徽省六安市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N];中国联合商报;2008年
5 江国成 张雪涛;汶川地震重灾区重建将耗资1万亿元[N];中国税务报;2008年
6 记者 王卫英 报道组 刘小红;东阳市盘活存量集约利用农村土地[N];金华日报;2009年
7 邓志刚 本刊记者 赵培东;祁阳征用地实行两公告一登记[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8 记者 郑炜君;中华村宅基地置换一举两得[N];嘉兴日报;2008年
9 记者 江国成;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计划三年投万亿元[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钟合;北京供地向重点项目倾斜[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