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啶虫脒复配剂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摘要】:
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进程加快,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剧增,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进入并共存于环境中,形成了复合污染。前人有关农药的环境污染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农药的污染行为上,在复合污染方面也是侧重于农药与重金属的复合污染效应研究,关于农药的复合污染研究报道很少。
本文拟以复配杀虫剂(啶虫脒·阿维菌素和啶虫脒·毒死蜱)为对象,通过对混合杀虫剂中各构成单剂在土壤中的吸附、迁移和降解等环境行为的系统比较研究,揭示杀虫剂混合使用后,各构成单剂的环境行为特点,为农药复合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残留分析方法
建立了两种啶虫脒复配剂的多残留分析方法。对于啶虫脒·阿维菌素,采用液相色谱法,确定了啶虫脒和阿维菌素的共同吸收波长为245nm。色谱柱采用Venusil C18 250mm×4.6mm;流动相选用甲醇和水,比例确定为96:4(V:V);柱温25±1℃;在此条件下,啶虫脒保留时间为2.95min,阿维菌素保留时间为5.39min。
对于啶虫脒·毒死蜱,采用液相色谱法,确定其检测条件为:Venu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V:V):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30nm;柱温25±1℃;在此条件下,啶虫脒保留时间为3.00min,毒死蜱保留时间为7.70min。
在上述方法下,啶虫脒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9.8%~97.2%,相对标准偏差3.40%~4.0%;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8.5%~94.0%,相对标准偏差3.3%~5.8%;毒死蜱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8.6%~98.0%,相对标准偏差1.5%~4.1%;表明上述分析方法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2两种啶虫脒复配剂在土壤中的吸附及迁移行为
采用平衡振荡法研究了供试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单组分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在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农药的吸附容量存在差异。双组分竞争吸附实验结果显示,除啶虫脒会减少阿维菌素的吸附外,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对啶虫脒的吸附几乎不存在影响。
采用土壤薄层层析法研究了两种啶虫脒复配剂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啶虫脒、阿维菌素和毒死蜱的Rf值,在单独和混合施用下几乎不存在差异;啶虫脒在山东东营和重庆北碚土中所属移动性等级为可移动,而在广西桂林土和辽宁凤城中为中等移动性;阿维菌素在所测四种土中均属不易移动;毒死蜱在广西桂林土中为不移动,在其余所测三种土中属不易移动。
3两种啶虫脒复配剂在土壤中的降解行为研究
对于啶虫脒和阿维菌素复合体系,低浓度阿维菌素(10mg/kg)的加入对啶虫脒的降解几乎没有影响,但加入中浓度(20mg/kg)和高浓度(40mg/kg)阿维菌素时,啶虫脒的半衰期分别为6.51d、6.99d,比对照啶虫脒(5.98d)各延长了0.53d、1.01d;不同浓度的啶虫脒对阿维菌素的降解却几乎不存在影响。
对于啶虫脒和毒死蜱复合体系,啶虫脒和毒死蜱之间的降解不会相互影响。
|
|
|
|
1 |
任学祥;王开运;王杰;;药剂复配对B型烟粉虱增效作用测定[J];农药;2010年09期 |
2 |
韩丽娟,许小龙,顾中言,王冬兰;阿维菌素复配剂防治蔬菜害虫的田间药效[J];现代农药;2002年04期 |
3 |
顾国华;葛红;韩娟;季桦;薛爱芳;;阿维菌素·吡虫啉复配剂对菜蚜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6年08期 |
4 |
顾国华;葛红;韩娟;季桦;薛爱芳;;阿维菌素·吡虫啉复配剂对菜蚜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6年03期 |
5 |
葛红;顾国华;韩娟;季桦;薛爱芳;;阿维菌素·苦参碱复配剂对菜青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6 |
刘杰;;千万不要跟着感觉走——浅谈如何面对农资市场的“冷”与“热”[J];农药市场信息;2009年15期 |
7 |
赵莎;李红梅;弓爱君;曹艳秋;蒋辰;;复配生物农药防治大白菜病虫害田间药效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
8 |
顾国华;葛红;韩娟;季桦;徐莉;薛爱芳;;阿维菌素·苦参碱复配剂对朱砂叶螨的毒力及防效[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9 |
赵莉,魏红涛,王沫;啶虫咪、烯唑醇及其混剂对麦蚜联合毒力作用研究[J];湖北植保;2001年04期 |
10 |
韩丽娟,顾中言,周士良,龚林根,张念环;阿维菌素复配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应用评价[J];农药;2003年06期 |
11 |
陈兵,韩佩娥,朱凤香,张秀清,洪文英,冯忠民;生物农药阿维菌素防治果蔬根结线虫病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
12 |
;高毒农药禁用后果树蔬菜作物农药的选购[J];植物医生;2010年01期 |
13 |
徐泽,彭萍,候渝嘉,胡翔;3%啶虫脒防治茶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J];植物医生;2005年04期 |
14 |
母昌立;余向阳;刘贤进;杨红;;硝酸根、亚硝酸根对水体中啶虫脒光解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
15 |
李桂荣;;啶虫脒-辛硫磷混配制剂的液相色谱分析[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6年12期 |
16 |
吴海涛;马蓉丽;梁燕平;;密刺和少刺类型黄瓜中啶虫脒和代森锰锌残留量对比试验[J];蔬菜;2007年12期 |
17 |
吴仁海;王恒亮;李秀杰;张永超;孙建伟;;敌百虫·啶虫脒混配制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
18 |
;3%春咣啶虫脒[J];农业知识;2009年28期 |
19 |
张海松;李慧冬;陈子雷;丁瑞艳;;不同温·湿度下啶虫脒在褐土中降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
20 |
李芝;李卫宁;王志;;啶虫脒/羧甲基壳聚糖缓释微球性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