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铝的测定及食源铝污染的初步研究
【摘要】: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研究是当前的重大热门课题。铝是地壳丰度最大的金属元素,铝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食品工业通常认为铝对人体无害,将含铝化合物广泛用于食品加工饮用水处理等;另外,医药行业用铝化合物制作各种片剂和胶囊,利用铝离子的两性作抗胃酸药。随着人们对铝的研究逐渐深入,对铝的生物毒性的揭示,铝与人体健康的关心也渐渐被人们所关注,食源性铝及其危害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WHO/FAO于1989年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物加以控制,提出人体铝的暂定摄入量为7mg/KgB-W,我国也于1994年提出了面制食品中铝的限量卫生标准(≤100mg/Kg)。
尽管人体从食物中摄入的铝不是导致许多铝病的主要原因,但长期食用铝含量超标的食物会使铝在人体蓄积,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有必要对食品中的铝含量进行定量研究,应用于微量铝定量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分光光度法、石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质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实验条件的限制,仪器普及的程度以及实验的难易度、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检出限、重现性等。本文主要对铝定量应用较多的铬天青S比色法和铝试剂法进行比较研究,从而选择一种方法对重庆市售食品铝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对该方法的相关实验条件进行优化。首先对样品消解体系进行了优化,国际上测定首选方法是样品先经HNO3—H2SO4—HCIO4消解,GB 15202-2003《面制食品中铝限量卫生标准》中铝的检测方法-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即采用上述消解体系。本实验采用不加HCIO4而加入H2O2的消解方法,结果表明,选用HNO3—H2SO4—H2O2作为消化体系,能取得同等效果,实验结果令人满意。另外,对报道较少的干扰因素的影响和消除进行定量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研究效果。
应用铬天青S比色法,对重庆市售食品进行铝污染评估。随机抽取市售食品136件进行定量分析,依据GB15202-2003《面制食品中铝限量卫生标准》进行安全性评估。样品包括方便面、饼干、面包、油条、瓜子、茶叶和茶饮料等一系列食品。检测结果表明,铝含量超标的食品几乎全部是面制品,尤其是油条和麻花等油炸类食品铝含量严重超标;另外,铝含量超标较严重的是一些省份和地区的茶叶。
铝的毒效应往往不是由总铝浓度引起,而是与其具体的形态密切相关,因此测定铝在食物中的形态,对探讨铝的毒理学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毒性的角度来看,不稳定的自由铝和单核羟基铝毒性最大,铝与氟形成的配合物次之,铝与有机物形成的配合物则无毒,分析食物中的铝形态,特别是有毒的无机单核铝形态,比单纯测定总铝更有意义。应用荧光光度法对部分样品中的铝进行形态分析,从而考察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无机单核铝的含量。
本文建议应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减少我国居民的铝摄入量。首先,利用直接面向社会的宣传方式,使公众和食品从业人员了解认识铝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自觉抵制和主动改进受污染食品。其次,建议在修订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时,对能够造成二次污染的品种从严甚至禁止使用。如油条中禁止使用明矾类、馒头面包禁止使用化学膨发类添加剂,因为这类添加剂在使产品达到感官要求时,铝残留量往往就已经超标了。最后,应当加强铝污染的监管力度,虽然国家已经颁布铝限量标准,可对该项目的监测力度与其存在问题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相关部门应当把铝列为常规监督检测项目,以便随时了解并处理铝超标事件。
|
|
|
|
1 |
成晓琳,于清江,王家柱;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防治[J];菏泽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2 |
樊新星;徐珽;金朝辉;唐尧;;肠外营养液中的铝污染[J];华西医学;2008年01期 |
3 |
高志胜,吴涛,蔡梅,朱铭宏;面食中铝污染的测定[J];中国公共卫生;2003年07期 |
4 |
管世顺;一起磷化铝污染引起的两次食物中毒的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
5 |
史前;当心毒从口入——几种食源疾病及防治[J];中国保健营养;2001年07期 |
6 |
刘秀梅,陈艳,王晓英,计融;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J];卫生研究;2004年06期 |
7 |
巢国祥,徐勤,李禾,胡建平,周丽萍,马锋,朱炳炎,王静;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实验诊断及关键控制点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年04期 |
8 |
陈君胜,黄思明,周锡兴,孙向梅;上海航空食品公司“鼠控”工作及其巩固的探索[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89年02期 |
9 |
刘秀英;全球食源性疾病现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年04期 |
10 |
刘弘,高围微;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
11 |
高仰山;何虞食源性疾病[J];中国保健营养;2004年03期 |
12 |
盛维立,汪道发,秦阿敏;铜陵市33起食源性疾病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分析[J];疾病监测;2005年04期 |
13 |
许滋宁,周雪萍;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5年04期 |
14 |
吴信法;嗜干性食源霉金孢子霉的区别培养基[J];肉品卫生;1997年10期 |
15 |
杨金萍;第一届食品质量和安全泛欧会议纪要食源性疾病在欧洲增加——FAO/WHO建议对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保护[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2年05期 |
16 |
刘家发,朱建如;食源性疾病的危险性评估及预警系统的建立[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
17 |
刘政;食源性疾病系列谈(三) 讲究合理营养 注重科学欣食[J];饮食科学;2004年10期 |
18 |
郭智成;对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确定原则的探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年03期 |
19 |
黄礼平,郭防,韦洪华,张如强;中学学生食源性疾病调查[J];广西预防医学;2003年S1期 |
20 |
郭绶衡,李原浩,陈焱,段丽琼;湖南省2000~2002年食源性疾病调查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