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平民教育运动
【摘要】:
中国近代的平民教育起源于清朝末年,抗日战争前,一直以沿海沿江地区和北方的河北等地较为发达,而广大的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平民教育的基础与水平则十分薄弱和落后。抗战军兴后,随着大后方经济的开发和文教中心的西移,在政府、社团、党派、个人、教育团体及美国等多方力量的促进下,经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成员的艰苦努力,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平民教育曾一度兴盛,出现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其间,“平教会”成员积极地深入到广大的后方农村民众中,加强对农村民众的识字教育、爱国教育、生计教育和卫生教育,为坚持抗战服务。战时大后方的平民教育运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化”特点——特别注重把识字教育与抗战教育和生计教育结合起来。各平民学校和乡村建设育才院所培养的平教人员满腔热忱地以“传习”教育的方式,教育和影响了大后方的一大批失学民众,恪尽了平民教育界的一份责任。“平教会”创立的乡村建设育才院和各地平民学校,则不断修正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科目设置、教育方法和行政管理,使它们日趋完善,从而培养了大量的农村实用性技术人才,为中华民族坚持长期抗战和战后西部地区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战时平民教育运动的宗旨仍以国民党的“三民主义”为指导,以蒋介石的“战时需作平时看”为教育方针,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国统区农村的固有矛盾,因而战时平民教育尤其是抗战后期的平民教育的发展仍不免许多局限。本文的用意,在于总结当年平民教育者们为开启大后方民众的民主、民
智和民风,而忘我工作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丰富而实用的教育经验和方
法。总结它们,或许对当今西部地区的成人扫盲教育和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多
少有一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