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徐静  
【摘要】: 土地持续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在“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正式确认的。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各国学者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当前,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已经成为国际土地科学的前沿领域。 本次研究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着重对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建立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一套新的评价系统,包括指标、评价模型、权重及预测模型等的确定,并通过实例研究,验证了其有效性。本次研究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构建了完善的县域小尺度的指标体系,且所选指标的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第二,采用了比较客观容易操作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第三,提出了对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预测评价的观点,并选择了新方法神经网络法对指标值进行预测,建立了预测模型。第四,最终计算时,针对不同层次选择了不同数学方法分别进行计算,有利于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第五,选择了研究县进行了实例研究,有助于验证评价系统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本次研究建立了一套新的成功的评价系统,弥补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方面不足。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关系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其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仍需加强对其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实用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傅伯杰,陈利顶,马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年02期
2 但承龙,厉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学含义及实现途径分析[J];国土经济;2002年03期
3 龙花楼;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03期
4 ;全省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会议要求 加大土地执法监察 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J];浙江国土资源;2005年10期
5 陶青山;李江风;王建龙;;土地可持续利用预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6 张小虎;付鲲鹏;田庆昌;雷国平;袁磊;;灰关联分析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10期
7 马兆生,王迎川,傅顺;论西部大开发中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成都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年05期
8 杨波;杨亚军;;土地可持续利用机制研究综述[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陶静;;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浅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周国富;;喀斯特地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贵州沿河县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1 潘安兴;张文秀;;四川省生态足迹与土地可持续利用[J];新疆农垦经济;2006年11期
12 宁婷;张蓬涛;崔海宁;;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09年06期
13 陈争光;刘小鹏;;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4 彭建,王仰麟,刘松,吴健生,李卫锋;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15 李霄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个问题[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16 梁海华;胡衡生;;左江壮族文化保护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7 刘晓玲;宋戈;;行政区划调整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定量分析与评价——以黑龙江省哈尔滨阿城撤市设区为例[J];国土资源情报;2008年12期
18 马传栋;干旱半干旱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条件[J];开发研究;1995年06期
19 陈百明,张凤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03期
20 李文东,李平;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盼盼;朱玉碧;;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以重庆市梁平县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2 尚勇敏;吴骁骁;何多兴;;基于P-S-R模型的西南丘陵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3 耿兴华;;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看甘肃省小城镇发展的若干问题[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薛永森;;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综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林增杰;严星;;城市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郭凯峰;王琳;;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基于地租理论的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京红;董春梅;;微裂缝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张树奎;鲁子爱;;一种港口安全风险灰色评价方法研究[A];2009年苏浙闽沪航海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9年
9 韩玉杰;;辽宁省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与评价方法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罗伟;鄢志武;;乡村旅游开发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初步研究[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惠;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霞;新疆土地承载力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3 屈明;老库区反贫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4 郭淑敏;都市型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黄云;三峡库区万州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王海平;湖南省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结构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李景刚;基于资源价值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牛彦军;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龙花楼;我国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操作化途径[D];北京大学;1999年
10 肖人毅;面向过程的科研项目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静;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雨航;哈尔滨市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袁方正;广州市城郊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马胜利;成都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宋香;永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王帅;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资源衰竭工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杨冀红;土地可持续利用监测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沈婧;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9 王芳;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10 李雪敏;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宣恩县珠山镇国土资源所 刘佰禄;小议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对策[N];恩施日报;2011年
2 龙花楼;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初探[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3 杨乐;优化土地开发 实现可持续利用[N];南宁日报;2008年
4 孙家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念与原则[N];学习时报;2007年
5 《湖州生态市建设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课题组;新型城市化的关键——土地可持续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6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左玉强;以人为本 科学规划[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7 记者 应建勇 褚定华 通讯员 李风;加大土地执法监察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N];浙江日报;2005年
8 张海波 李慧;收好尾谋划“十二五” 起好步实现新跨越[N];北大荒日报;2010年
9 肖柏 李娟;《城市污染场地评价方法研究》科研课题通过验收[N];中国建设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戚原;郫县 耕地保护趟出新路子[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