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用歧义的产生状况
【摘要】:歧义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的产生会直接影响到日常的交际。对汉语歧义现象的研究是汉语语法语用研究的一个很好切入点,也是汉语语法和语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对汉语歧义产生状况的研究多停留在静态的层面,但歧义的真正产生是在语用中,只有使用中的言语才存在有无歧义的问题。所以,把汉语歧义放在语用中进行研究,分析它的产生状况,才是汉语歧义研究的重点。
本文首先对汉语的语用歧义进行界定,把歧义限制在语用的范围内。明确汉语语用歧义研究的对象是交际中使用着的言语,把以往研究多探讨的词汇语法上的歧义只看作一种多义,也可以叫做潜歧义,它只是歧义产生的潜在因素。研究以日常生活中的话语为对象,尽量选取常用的、生活化的语言,真实地描写汉语语用歧义在动态交际过程中的产生状况。分析过程从整个交际的三大部分——说话人、听话人和语境着手,逐一分析这三个环节中有可能导致歧义的各种因素。其中涉及到很多与语用原则的使用有关的问题,由于情况比较复杂,在文章后面专列一章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歧义的产生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说话人和听话人主客观上的原因,又有语境中种种客观因素的原因:说话人的选材不当、伴随符号的使用不当、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听话人信息接收和理解的失误、听话人在交际时心理状况和主观意图及语境的不恰当等都有可能造成歧义。其中,语境又是最为关键的,所有歧义现象,可以说都是由于语境不充分或不恰当造成的,只要放入恰当的语境中,都可以消除。总之,歧义就是语用的,也就是语境的,只有把语境纳入歧义的研究范围,才能真正掌握歧义产生的原因及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