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喹诺酮类抗生素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的荧光法研究

武昆  
【摘要】: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滥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中残留的大量抗生素的环境行为及其对生物体的具体影响与危害已经成为环境科学的重要研究方面,尤其缺乏分子层面的相关机理研究。 本文结合分子发光光谱中的三种方法,即荧光猝灭法、同步荧光法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光谱法,从分子层面研究环境中残留的抗生素与大型生物体中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消化酶的相互作用机理,通过实验得到了喹诺酮类抗生素与生物大分子结合的理论数据,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抗生素对大型生物体的具体危害,研发环境友好型抗生素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还利用生物大分子与分子发光光谱探针结合的特性建立了新的分析方法,为环境科学中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微观研究领域做了一些基础工作。 本文主要利用分子荧光光谱法的荧光猝灭理论及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理论,选取喹诺酮类抗生素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氧氟沙星、依诺沙星、乳酸左氧氟沙星,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其与消化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消化酶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喹诺酮类抗生素浓度的增加,消化酶的内源荧光强度有规律地降低,氧氟沙星与乳酸左氧氟沙星的最大发射波长的荧光强度有规律的增加,而依诺沙星的最大发射波长的荧光强度保持不变。说明喹诺酮类抗生素与消化酶中的色氨酸、酪氨酸残基发生了相互作用,并且消化酶与氧氟沙星、乳酸左氧氟沙星共同构成了新的分子刚性结构而发生了能量转移现象。进一步通过荧光猝灭理论的讨论得出,喹诺酮类抗生素与消化酶的相互作用属于静态猝灭,结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理论与化学热力学讨论,分别得出三种喹诺酮类抗生素与消化酶的成键类型与结合的位点数。 本文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光谱法建立了一个新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在λex/λem=400/530nm, 0.1mol/L的Tris-HCl溶液(pH=7.0),异硫氰酸荧光素和罗丹明6G能够发生有效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使得罗丹明6G荧光大大增强,同时异硫氰酸荧光素的荧光猝灭.而BSA的加入使得罗丹明6G的荧光强度减弱并且BSA的加入量与体系的FD/FA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的BSA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BSA的含量在10mg/L-35mg/L范围内与染料的荧光强度减弱程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最低检出限为9.5mg/L;该法用于合成样中BSA的测定,回收率为96.5%。 本文同样建立了以罗丹明123和罗丹明B染料对为供受体的新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在该体系中加入BSA,发现在加入BSA后罗丹明123和罗丹明B的荧光强度都明显降低,且BSA的加入量与罗丹明123和罗丹明B体系的荧光猝灭程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提出了罗丹明123和罗丹明B能量转移体系测定BSA的新方法。实验表明,在λex/λem =478/580 nm,0.1mol/L的Tris-HCl溶液(pH=7.0)Tris溶液(pH=7.0)存在下,罗丹明123和罗丹明B能够发生有效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BSA含量8mg/ml~23mg/ml的范围内与体系猝灭程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8.6mg/mL.应用该体系测定了合成样中的BSA含量,回收率达到92.3%。 本文运用分子荧光光谱法的荧光猝灭理论初步探索了喹诺酮类抗生素与生物大分子结合反应的化学机理,为其毒理分析做了一些基础研究工作,为寻找测定抗生素的光谱探针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本文还研究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光谱法在保持活性的生物大分子测定中的应用,本文建立的这些新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简便快速,成本低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对新方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冯素玲,唐安娜,樊静;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砷Ⅲ[J];分析化学;2001年11期
2 朱霞石,郭荣,张晓红;非离子型微乳液对荧光猝灭法测定微量镍的增敏作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1年04期
3 苑宝玲,曲久辉,傅明来,林清赞;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六价铬[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2年03期
4 戚秀菊,康志敏,张玉平,朱智甲,魏永巨;荧光猝灭法测定铁(Ⅲ)-铝试剂络合物稳定常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5 邓湘舟;张诠;曾霭容;袁志萍;;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二氧化氯[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5年12期
6 王钢,何应律,赵中一,赵锦端,王茀鹏;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镉-四碘合镉-罗丹明S-聚乙稀醇荧光猝灭体系的研究[J];分析化学;1993年06期
7 赵昌后,毛翼萍,方禹之;新荧光试剂HNHND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锰(Ⅶ)的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6年11期
8 朱展才,黄佳英,王佩珊;异硫氰酸荧光素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碘酸根[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0年04期
9 高甲友;流动注射荧光猝灭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磷[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年02期
10 陈亚华;刘一真;;邻氯苯基萤光酮-CTMAB-TritonX-100荧光法测定微量铍[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1990年02期
11 高甲友;罗丹明6G荧光猝灭法测定食盐中痕量碘酸根[J];冶金分析;2003年03期
12 陆建平;王益林;蒋桂海;;罗丹明6G荧光猝灭法测定Hg~(2+)离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13 王斌;;黄丹中铜含量的荧光猝灭测定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4 麻文胜;黄国霞;梁爱惠;蒋治良;;罗丹明染料荧光猝灭法测定超痕量辣根过氧化物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03期
15 向艳;杨慧仙;于军晖;杨胜园;朱博;;丹酰氯荧光猝灭法测定芹菜中芹菜素含量[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16 郝义,徐敏,李瑞波;动力学荧光猝灭法测定污水中的对硝基酚[J];应用科技;2003年03期
17 宋桂兰,郭英,任皞;液膜分离富集二甲氧基羟基苯基荧光酮荧光猝灭法测定微量钼的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5年05期
18 成永强,鲍所言,石生勋;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硒(Ⅳ)[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5年04期
19 王壮坤;;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铜[J];辽宁化工;2006年01期
20 李永强;王金中;王崇妍;;荧光猝灭法快速测定环境水中痕量铬(Ⅲ)[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柳;程芳琴;仝晓菲;任慧慧;董川;;磺基水杨酸荧光猝灭法测定茶多酚含量[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启忠;郑洁;赵一兵;;铽-钛铁试剂络合物荧光猝灭法测定几种重要辅酶[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天隆;杨志勇;黄君丽;唐丽云;刘佳铭;李志明;朱国辉;陈翠莲;黄晓梅;;亚甲蓝-四苯硼化钠荧光探针荧光猝灭法测定蛋白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艾买提江·阿依甫别克;开丽曼·达吾提;陈坚;;荧光猝灭法测定天山花楸中总氰苷的含量[A];第五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俊森;;荧光猝灭法检测Cr(Ⅲ)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曾铭;李树伟;李小燕;;罗丹明B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Cr(Ⅵ)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范哲锋;杜黎明;;色氨酸荧光猝灭法测定人发中稀土总量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稀土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8 高吉刚;周杰;盛锋;;荧光猝灭法测定超氧自由基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武云丽;何锡文;李文友;;以CdTe纳米粒子为荧光探针测定Pb(Ⅱ)的研究[A];200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甘肃省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10 朱霞石;马丽娜;顾颖;;CTAB增敏杯[4]芳烃螯合物荧光猝灭法分析镍的研究[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良;离子液体气浮溶剂浮选分离/富集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2 吐尔洪·买买提;盐酸胺碘酮光纤传感—印迹荧光敏感膜分析测定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6年
3 康彩艳;痕量二氧化氯、氯及亚氯酸根共振散射光谱测定新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4 刘金彦;分子光谱技术研究Gemini表面活性剂在水及非水溶剂中的聚集行为[D];福州大学;2006年
5 周新;提取方法及毛细管电泳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太山;纳米晶制备、表征、荧光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特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王柱命;模型蛋白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光谱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董文娟;N-乙酰基-L-半胱氨酸修饰的金纳米的合成及其在传感器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0年
9 鲍成满;高压在线荧光检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昆;喹诺酮类抗生素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的荧光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少旦;环境水样中氯酚类环境雌激素检测新方法研究[D];南华大学;2005年
3 李月云;几种荧光酮试剂在金属离子测定中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2年
4 孙素颜;血红蛋白与有机物、无机离子作用的光谱性及分析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曹淑青;锌、镓等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荧光性质及其在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6 高静;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河北大学;2005年
7 邓世星;光谱法研究血清白蛋白及壳聚糖与染料的相互作用及分析应用[D];西南大学;2007年
8 宁玲;无机污染物的能量转移荧光猝灭检测新方法研究及应用[D];南华大学;2008年
9 周苏梅;罗丹明染料、双硫腙配合物微粒的共振散射和荧光光谱研究及分析应用[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廖卫平;荧光法研究中药中有效成分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D];山东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