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思想研究
【摘要】:新课程改革经过了近十年的探讨、研究、实践,至今语文教学还存在严重的应试误区,传统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弊端。那么,语文课堂应该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手段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精神,才能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对人才的需求、顺应全球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001年的课程改革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纳入课程标准,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强调。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就是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它的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伴随着课改的开展,深圳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2001年提出了语文味理念。经过十年探索,创造了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美学理论——“语文味”理论。语文味有比较学术化和比较通俗两种定义。比较学术化的定义是: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通俗地说,“语文味”,就是把语文课在扎实的基础上教学得有趣些,有味些,好玩些,也就是美些。该理论从一个实验性、先锋性的话语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语文人的显语、共用语和日常用语,其影响已经遍及全国。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味理论指导下的以《荷花淀》为代表的一系列公开课在全国语文教学界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普遍认为,深圳以程少堂研究员为主导的“语文味”教学流派已初步形成。这一流派将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重点以“语文味”教学思想产生的背景,“语文味”教学的特征以及“语文味”教学的模式为主要内容进行探讨与分析,力求能还我们的课堂以语文味,真正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上走进语文和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