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下个别化教学实施的行动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特殊教育领域相继颁布了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新课标、新教材。面对特教学校多类别、多障碍、大差异的学生群体,培智教育新课标、新教材带来的个别化教育教学力图经过校本化班本化实践突破困难,寻求培智教育的有效性和高品质服务的路径。本研究置于这样的理论与实践背景下,由某特教学校培智一年级语文教师、实习教师、研究者本人共同组建研究小组;研究对象为该校培智一年级的9位新生;研究核心围绕如何依据培智生活语文新课标、新教材,设计并实施适合全班学生也适合每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这一问题展开。本研究采用了行动研究的方法,该研究为期一年。首先拟订了研究计划,依据计划安排进入研究历程,分为准备与评估阶段,包括教师访谈、了解学生能力、编制并实施课程评量表;教材与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整合的实施与修正阶段,包括从单元主题分析→单课教材与IEP整合→形成全班语文教学总目标和学生的个别化目标整合的单课教案→教学活动现场实施(含实施活动、出现问题、分析问题、修正、修正策略)的全流程。研究的问题与获得:1、形成课程目标+课程评量表+侧面图的完备校本课程结构,完善了课程标准的诊断评量功能。课程评量是IEP拟订的依据,是个别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依据。教育诊断评量贯通个别化教学全程,运用新课标作单学科诊断评量,进而有单课教材目标评量及至一节课教学现场动态持续评量,调节并确保教学双边的互动、反馈、反思,有利于教学在不断调整、修正中跟进。2、同一教学活动及教材、集体教学活动当中要实施有效的个别化教学,需要融入学生的个别化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个别化、支持协助个别化、教学具个别化。3、当学生某目标不能完成时应寻找原因,实施工作分析,作动态性评量,从低位阶寻启将预设性目标转为形成性目标,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研究成效:1、学生的进步。通过每节课的评量、单元活动实施评量、课程评量的多次评量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评量,同时通过家长、教师访谈获得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情况。2、教师的成长。对课程有新的理解和自觉主动的调整运用,而不是以前的照本宣读,同时增进了新课标下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意识以及个别化全流程实作能力,关注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学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