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GIS的重庆市南岸区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研究

邢秋菊  
【摘要】: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的一个严重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的一种重要形式,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三峡库区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长江上游重点治理区的重中之重,在这一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关系到三峡工程的安危和经济运行年限,而且还关系到长江中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具有数据采集、存取与管理、空间分析、预测与决策支持功能,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土地评价、环境监测及区域水土流失研究等领域,并取得重大进展。本文针对水土流失评价中的核心问题——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做一尝试,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从以下3个方面对南岸区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土壤侵蚀的危险性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南岸区土壤侵蚀量预测与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的方法和模型。在评价过程中融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解决过去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中效率低、精度差、费时费力等问题,实现水土流失评价的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 1、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本文简要介绍了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的相关概念,包括土壤侵蚀本质特征、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主要任务和功能、土壤侵蚀评价中常用的技术方法:现代GIS技术引入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中的优势等。 2、南岸区土壤侵蚀量的预测估算 依据实地调查资料及相关图形资料,建立了重庆市南岸区地理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支持下,直接利用GIS软件的栅格分析功能,以栅格图层建库,根据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USLE)对数据库实施运算操作,预测了南岸区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年平均侵蚀模数为2793t/km~2,强度侵蚀和极强度侵蚀共计52.82km~2,占39.37%,为坡度较陡的旱地和植被覆盖度较低的林草地。 3、南岸区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 在ARC/INFO8.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探讨了基于GIS的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通过两种方法来评价土壤侵蚀危险性:一是根据受蚀土壤扣除临界土层的有效土层厚度与年平均侵蚀深度的比值,计算出该土壤表层能承受侵蚀的年限;二是权重评分法。评价中综合考虑了影响土壤侵蚀危险性的坡度、坡向、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母质、植被覆盖等各个因素,避免了仅仅根据土层厚度来衡量土壤侵蚀危险性带来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南岸区土壤侵蚀危险性以无险型和轻险型为主,危险型主要与坡度、土壤侵蚀强度有关,植被覆盖度和土壤类型对危险性的影响程度基本相同。土壤侵蚀危险性随着坡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刚;李小曼;李锐;;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农村聚落土壤侵蚀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05期
2 罗志军;张俊;;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3 蔡雄飞;王济;雷丽;曾希柏;李阳兵;;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4 董婷婷;张增祥;左利君;;基于GIS和RS的辽西地区土壤侵蚀的定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4期
5 秦伟;刘孝盈;于琪洋;赵磊磊;;印度土壤侵蚀与防治研究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齐述华;蒋梅鑫;于秀波;;基于遥感和ULSE模型评价1995~2005年江西土壤侵蚀[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7期
7 周佩华,刘炳武,王占礼,郑世清;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特点与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1年05期
8 魏林森,王世宇;陇西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危害及其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1993年02期
9 黄炎和,陈明华,黄鑫全;土壤侵蚀量的标签定位测定法初探[J];福建水土保持;1998年02期
10 倪九派,傅涛,李瑞雪,何丙辉,魏朝富;应用ARC/INFO预测芋子沟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年04期
11 李光录;高存劳;;黄土高原南部土地生产力及其与侵蚀的关系[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4期
12 杨九东;杨浩;钱娟;徐从安;王小雷;;~7Be含量平衡方法在土壤侵蚀估算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08年05期
13 ;土壤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9年01期
14 张广兴;雷孝章;;川中丘陵区土壤侵蚀与塘库淤积分析[J];人民长江;2009年13期
15 秦伟;赵磊磊;刘孝盈;;伊朗土壤侵蚀及河流泥沙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04期
16 顾成军;张海林;;基于RS和GIS的舒城县土壤侵蚀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4期
17 夏海江;顾英时;施建军;;聚丙烯酰胺防治土壤侵蚀的适宜品系试验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9年09期
18 闫业超;岳书平;张树文;罗庆洲;;黑土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价值估算及其特征分析——以黑龙江克拜东部黑土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12期
19 秦伟;朱清科;张岩;;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的坡长因子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02期
20 吕其浪;;废黄河沙土区土壤侵蚀量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俊;;三峡库区重庆-巫山段崩塌滑坡的危险性评价[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马凤山;李国庆;张亚民;赵海军;丁德民;;西气东输管道靖边——延川段地质灾害遥感识别及危险性评价[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君石;;危险性评价在食品卫生标准制定中的应用[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黄炎和;卢程隆;;闽南次降雨量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飞跃;徐志胜;;易燃、易爆、有毒煤气贮存系统危险性评价[A];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6 金晓媚;刘金韬;张杰坤;;重庆市危岩、滑坡灾害的危险性评价[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7 陈国芳;刘艳;陈宝智;;基于神经网络BP算法的人因危险性评价[A];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安全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交流会、全国第三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3年
8 宋轩;张学雷;;淮河流域伏牛山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9 崔京浩;龙驭球;叶宏;熊志坤;;燃气爆炸—一个不容忽视的城市灾害[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7年
10 张丽佳;刘敏;陆敏;权瑞松;王静静;;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危险性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燕锋;陕北典型小流域立地—群落—土壤侵蚀量的对应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2 向喜琼;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3 薛喜成;秦岭典型矿山泥石流发育规律及环境效应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4 谢红霞;延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何淑军;陕西宝鸡市渭滨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6 刘飞;上海市地面沉降变形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7 谢久兵;基于MAPGIS的广州市主要陆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8 张素红;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邓辉;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10 刘洋;岷江源头区植被景观与流域土壤侵蚀的动态相关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秋菊;基于GIS的重庆市南岸区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2 曲华;基于GIS的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大寨沟、海子沟流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薛峰;黄金坪水电站坝区龙达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裴克宁;龙头石水电站海尔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对移民场地影响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王国峰;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矿山泥石流危险性评价[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6 吕远强;安康—旬阳—蜀河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7 李运强;煤层潜在突出危险性评价技术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陈小亮;基于GIS的县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区划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9 田宝柱;唐山市北部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河北理工学院;2004年
10 汪月鹃;汶川震区北川县暴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鹏毅;大同近300“守山神”致力水土防治[N];山西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任意;水土保持=治理+致富[N];经济日报;2009年
3 杨三军;四川累计减少土壤流失逾18亿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4 李国英;深入研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N];黄河报;2006年
5 白建永;永和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效与经验[N];黄河报;2009年
6 杨三军;四川林草植被提供生态服务价值逾万亿元[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罗艾宇;枫木坪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出成效[N];铜仁日报;2010年
8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 于琪洋 刘孝盈 陈月红 提供;美国水土保持的措施及效果[N];中国水利报;2007年
9 何乃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封造结合不忘混交间种[N];中国水利报;2004年
10 记者 唐婷;我国水土流失形势严峻[N];科技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