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长江流域管理体制研究

黄廷义  
【摘要】: 流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而成的巨系统,建立以流域为单元、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的流域统一管理体制是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长江流域作为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涉及19个省、市、自治区的巨系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以长江流域为单元,以流域内不同地区协调发展为条件,以各经济主体利益优化和流域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统一管理体制,对改变目前长江流域分割管理的局面,协调流域内各主体的利益,促进东中西三大区域缩小发展差距,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直接的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比较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系统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长江流域管理体制为中心来展开研究。首先,全面阐述了流域的基本特点、流域管理体制的含义和构成、流域管理体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次,回顾了长江流域管理体制演进的历程,分析了长江流域现行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客观评价了长江流域现行管理体制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最后,在充分论证长江流域现行管理体制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外流域管理体制创新的成功经验,提出了长江流域统一管理体制创新的构想。 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一是在研究内容上,与大多数学者只从某方面研究长江流域管理体制不同,本文把长江流域作为一个巨系统,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探讨长江流域的综合、统一管理体制;二是在研究方法上,根据系统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长江流域管理体制应该是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进而提出了制定长江流域管理法、组建长江流域管理委员会、建立行政区域管理服从流域管理的统一管理机制、建立长江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咨询委员会等创新建议。长江流域统一管理体制的建立会打破现有利益格局,因而保证长江流域统一管理体制在微观上有效运行的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有待进一步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上港集箱设立长江事业部旨在开拓长江流域集装箱市场[J];集装箱化;2004年04期
2 ;报告称全球21条河流生态退化长江流域列榜首[J];水利水电技术;2004年S1期
3 洪一平;长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水利水电快报;2005年14期
4 ;长江流域三年内将建8大水利工程[J];中国招标;2009年05期
5 ;长江文明之旅——首都博物馆长江文明展[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9年07期
6 唐文坚;程冬兵;;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11期
7 钮剑;;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重点调查汇报会议在汉召开[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82年03期
8 陈为民;;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修订工作座谈会[J];上海水务;1988年02期
9 ;长江流域堤防有多长[J];湖南水利水电;1998年05期
10 张忠广;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给长江航运带来的商机[J];中国水运;1999年05期
11 沈浒英,姜彤,吴宜进;1998年长江流域暴雨洪水环流背景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0年01期
12 张中广;国家应重视对长江航运优势的利用开发[J];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0年12期
13 ;长江流域1800条小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J];水利学报;2002年07期
14 侯国祥,张豫,苏海,彭盛华;基于Arc/GIS的长江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15 冯明汉;长江流域土壤侵蚀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人民长江;2005年02期
16 郑洪波,黄湘通,向芳,朱利东;宇宙成因核素~(10)Be:估算长江流域侵蚀速率的新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17 叶成伟;;洪水是把双刃剑[J];民防苑;2006年04期
18 周明;成筠;姚云鹏;;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建模分析长江水质[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19 刘纪根;张平仓;任洪玉;;长江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年03期
20 桑连海;黄薇;;长江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问题与重点分析[J];中国水利;2007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儒述;;三峡工程建设促进西部大开发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金兴平;程海云;张方伟;;2004年汛期长江流域旱涝趋势预报[A];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研究——2004年湖北省主要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会商文集[C];2004年
3 金兴平;程海云;杨文发;;2004年长江流域灾情回顾及2005年旱涝趋势展望[A];2005年湖北省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论文集[C];2004年
4 沈丹;许田;苏蓓蓓;何大韧;;长江流域的河流网络及其统计描述[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长江流域在我国物流业占据重要地位[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74期—84期(2005年)[C];2005年
6 王昌雨;孔玉寿;纪玲玲;李利国;;春夏长江流域强对流平流预报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周汉涛;;浅析1998年特大洪灾成因及思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苏蓓蓓;许田;何大韧;;长江流域港口贸易网络模型及其中微扰影响[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刘纪根;孙绍文;;长江流域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措施研究[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09年
10 周筱兰;谌伟;邱爱武;;应用最优化订正法制作长江流域面雨量预报[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翀;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模型[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1年
2 傅萃长;长江流域鱼类多样性空间格局与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3 赵中华;区域旅游的交通组织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黄湘通;长江流域宇宙成因~(10)Be与地表侵蚀速率估算[D];同济大学;2006年
5 许继军;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长江流域的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6 曾辉;长江和三峡库区浮游植物季节变动及其与营养盐和水文条件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7 高欣;长江珍稀及特有鱼类保护生物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8 施小英;中低纬关键区水汽输送结构特征及其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9 张芸;长江流域全新世以来环境考古研究[D];南京大学;2002年
10 余丽霞;长江流域住宅空调技术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萍;论政府在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海玲;影响暴雨产生的环境物理量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璐;长江流域连续性暴雨过程与前期OLR场的相关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4 韩佳希;德国莱茵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经验对我国长江生态经济发展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5 程超;长江流域集装箱运输方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黄廷义;长江流域管理体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永叶;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符佩佩;长江流域农村建筑能耗调查及节能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陈潇;长江流域城市住宅建筑遮阳评价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赵咨;长江流域铁矿石进口物流一体化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章敬平 刘长杰 韩彦;长江危矣[N];经济观察报;2007年
2 冯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对洪灾的影响[N];中国水利报;2010年
3 本报通讯员 李振东 本报记者 余晓林;我省纳入长江流域快速通关体系[N];安徽日报;2000年
4 缪毅容;推进长江流域联动发展[N];解放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石建跃 通讯员 毛文强;打造中部物流枢纽[N];现代物流报;2005年
6 刘晓星;长江沿岸重化工布局亟待调整[N];中国环境报;2007年
7 谭剑;长江流域湿地保护迫在眉睫[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8 唐华东 路静;让长江流域成为新型经济增长带[N];经济日报;2006年
9 田建军;“十一五”规划提升长江航道运力[N];现代物流报;2007年
10 何人民;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仍然严重[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