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东方的“异托邦”
【摘要】:
“想象地理学”一词是1978年爱德华?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提出的。萨义德试图通过一系列如“领土”、“领域“、”地区“、”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和隐喻把对东方的研究放到特定的想象空间,并对空间和时间以及时间空间构建下的身份提出了独到的理解,进而将空间概念融入到后殖民理论的构架中,以空间思维来审视东方。本文拟以萨义德的《东方学》为细读文本,既从地理角度研究文化,又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地理,试图在文化与地理之间建构起互文性的阐释桥梁,同时辅以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对空间、时间和身份的辩证关系作出根本性的再思考;在这一特定层面,追问文化如何赋予空间以意义,从文化和地理学想象的视角审视萨义德意义上的东方身份认同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萨义德地理学转向的理论意涵源于福柯却发出新芽结出新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萨义德想象地理学的研究在福柯的理论基础上为我们开辟了文化批评的空间新视角,为我们打开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话语新时代。而“想象地理学”研究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批评视角,有利于填补国内萨义德研究及其后殖民研究的空白,以帮助更加客观地理解和解决当代族裔,少数边缘群体及主流社会的问题。
引言部分从国内学者对萨义德及其《东方学》研究状况,“想象地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及创新性,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的简要介绍,以及其研究的学术价值四个方面展开,阐明本文主旨。第一章从空间角度分析,结合福柯的空间观以追问萨义德的东方是如何被赋以空间的意义,而空间又何以被东方化,从而揭示出萨义德的“想象地理学”的“空间”内涵及与福柯“异托邦”理论的粘连;第二章从时间角度分析,结合《东方学》文本分别从时间的过去、现在及将来这三个维度进行探讨萨义德是如何用“时间”构建“想象地理学”,而又如何吸纳福柯理论将“异托邦”的时间融入东方空间;第三章从身份角度分析,从“他者”与“自我”的建构上来诠释空间、时间及身份的辩证关系,以丰富“想象地理学”的理论意涵。结语部分进一步提出本文研究的学术价值,以及本文的难点及不足,并表明了本文的意义: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国内的萨义德研究及后殖民研究弥补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