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危机救助中的财政、金融政策协调研究

王赟  
【摘要】:经济文献中最为传统的主题就是金融危机。从历史的角度看,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现代金融危机的爆发,从诱因、实现机制、影响范围、危害程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经济的破坏程度愈来愈烈,这使得政府对金融危机的救助成为不可避免的一个议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机构是现代经济信用链条的中心环节。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金融脆弱性原因,大量问题金融机构的出现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乃至经济体系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进入20世纪中后期,金融危机的爆发趋于频繁。据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00年间,世界上共有93个国家先后爆发了112场系统性银行危机,还有46个国家发生了51次局部性危机。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不仅表现为货币危机的频率提高,而且更多是货币和银行双重危机同时出现,即银行体系和外汇市场同时遭受双重打击。双重危机的爆发和其巨大的传染性,往往导致大量的金融机构破产,使得各国的问题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爆发下不断增多,成为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中非常棘手的问题。 尽管在理论界对于金融危机、问题金融机构,是任由市场自发调节还是政府救助存在的争议由来已久,但各国还是普遍采取了相应的救助措施。传统的救助模式分为三个层次:政府救助、同业救助、自我救助,实践证明,政府救助是最直接、最及时、效果最明显的方式。因此,当金融危机成为一种公共危机的情况下,政府救助首当其冲。政府金融危机救助的主体主要有两类:财政和央行,救助的方式主要有: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但由于财政和央行在一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职能、作用、政策实施条件及侧重点不同,因此两项政策的实施能否有效的协调配合,减少政策抵消、形成合力,从而解决面临的问题,就成为一个难点和重点。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都非常重视对两大政策及其协调配合的研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同样面临这样的难题。因此,危机背景下,对问题金融机构救助的财政、金融政策及其协调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拟采用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分析问题金融机构面临不同问题时的救助政策配合模式,并通过构建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效果评价。 绪论部分首先对研究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进行了界定,并概括了总体的研究框架。文中问题金融机构包含了储蓄性和投资性的金融机构。金融危机发生后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流动性不足、不良资产和资本金不足三个方面。通常危机中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分为两类:对可持续经营和不可持续经营的问题金融机构救助,并对财政和金融救助政策进行了界定。为了紧密围绕主题分析,对研究范畴进行了必要的假定:面对危机选择政府救助而不是市场自由出清;谁救—财政和央行;救谁-问题金融机构整体,对具体救助对象选择不做分析;假定政府有足够的财力实施财政救助政策,央行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以使金融政策有效、迅速。 第二,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问题金融机构救助中财政金融政策协调的理论基础,从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一是通过金融脆弱性理论及金融脆弱性对危机的影响机理的分析,得出危机中对问题金融机构救助的必然结论,同时指出,救助的方式是改善问题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二是通过对预期和预期管理的分析,为政府作为救助主体提供了理论基础,该部分还提出了预期管理的工具,以及预期改善对于政府救助政策效果评价的作用、指标等。三是对财政和金融救助政策的协调,即分工和配合进行了理论分析。分工取决于二者最后贷款人和最后支付人的职能:央行救助在危机发生初期为主,以最后贷款人方式提供短期流动性;财政救助在危机发生的中后期为主,以最后支付人的方式解决不良资产、资本金不足以及破产清偿等问题。政策配合则以IS-LM模型为基础,以短期流动性救助和股权注资救助为例进行了分析。 第三,从历史的角度,比较分析了问题金融机构救助的国际经验。通过对历史上较为典型的重大危机救助的分析,回顾了历次危机救助中采取的财政金融政策及其配合情况。通过对美国、欧洲、日本三种金融体制下对问题金融机构救助的分析,阐述了不同金融体制中财政金融政策配合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以上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事实依据。 第四,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两个章节,为文章的核心部分之一。第四章阐述了对具有可持续经营性的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分三种情况:流动性不足、不良资产和资本金不足,来分析财政金融救助政策的分工和配合。第五章阐述了对不具有可持续经营性的问题金融机构退市的救助,分两种情况:兼并重组和破产,来分析财政金融救助政策的分工与配合。并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第五,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问题金融机构救助政策效果的评价体系。本章以理论分析为基础,依据各项函数的内在要求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政府声誉影响的评价、问题金融机构救助效果的评价和政府救助对市场预期改善效果评价。最后,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问题金融机构救助的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从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协调的角度来分析微观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并将协调分为:分工和配合两层含义进行全文的分析。第二,运用宏观均衡分析模型:IS-LM模型,对微观问题金融机构救助政策协调进行了理论分析,为文章核心部分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研究内容的创新:在危机救助中,将问题金融机构划分为可持续经营和不可持续经营两大类来实施,并针对不同的救助目标和对象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协调措施。第四,构建了救助政策协调的效果评价体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圈点2008世界金融海啸[J];现代商业银行;2009年01期
2 杨峰;存款保险与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问题[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年05期
3 王颖;;论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J];海南金融;2010年03期
4 王洛林,余永定,李薇;日本爆发金融危机之后[J];改革;1996年03期
5 张建军;存款保险:必要性 障碍 对策[J];南方金融;2003年04期
6 张立栋;;挽救成本让美政府自食其果[J];中国报道;2008年10期
7 杨家才;存款保险制度及其运用研究(下篇)[J];武汉金融;2000年02期
8 赵新安;建立我国储蓄存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J];商业研究;1999年05期
9 蒋永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存款保险模式选择[J];金融信息参考;1999年07期
10 李卫国,蒋永辉;关于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想[J];广西金融研究;1998年02期
11 王娟;存款保险制度运作的经验借鉴[J];南方金融;2001年08期
12 蒋永辉;关于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想[J];上海保险;1995年03期
13 徐文虎,孙巍;论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J];保险研究;2001年08期
14 宋社会;中国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J];现代商业银行;2001年10期
15 孙文基;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与借鉴[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6 谢伟,石劲磊;对我国构建存款保险制度几个问题的探讨——国外存款保险制度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17 李友申;日本存款保险制度:演变与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4年05期
18 马晓生;关于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几点浅见[J];甘肃金融;1999年06期
19 欧阳佳妮;存款保险:防范金融风险的安全阀[J];当代经济;2003年07期
20 郭赟兰,扈照轼;美日存款保险制度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毅;;金融危机的司法应对[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2 毛加祥;;美国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石化行业的影响[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孙健;高丽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对我国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4 毕研勤;;我国制造业应对金融危机策略[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5 魏青松;;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社会学解读[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6 杨海燕;;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改革[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秀萍;郭丽婷;;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金融问题再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8 贺瑛;;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构想[A];2004年上海市保险学会年会论文集——暨上海市保险学会成立20周年和《上海保险》创刊20周年纪念[C];2004年
9 孙飞;;金融危机中政府注资道德风险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黄沛芳;陆平山;;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加强服务企业力度的思考[A];广西服务企业年问题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赟;危机救助中的财政、金融政策协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大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监管与防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3 李卉;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国际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孙颖;金融危机政府救助:理论与实践[D];辽宁大学;2010年
5 李金迎;我国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定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杨谊;基于官方监管、市场约束和存款保险相互关系的银行监管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赵意奋;金融机构受托资产管理统计监管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8 史山山;金融机构私人银行业务法律规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孙晓琳;基于责任承担的存款保险定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王建红;金融危机的信用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明;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及其在中国构建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倪英洁;存款保险与我国银行业稳定性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3 李乐;存款保险制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4 陈庆海;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石先广;存款保险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王雅新;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陈海胜;存款保险定价应用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5年
8 张雁潮;我国存款保险法律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曲斌艳;房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谷艳华;我国存款保险费率厘定的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雷阳;专家呼吁尽快出台金融机构破产细则[N];证券日报;2006年
2 驻智利使馆经商处 苏建国;救经济到底是剂量不够还是药方不对?[N];国际商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端鹏;济南当把握海外“人才抄底”机遇[N];济南日报;2009年
4 刘贤贞;韩国的金融机构破产程序[N];人民法院报;2006年
5 徐曙鹰;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机构的机遇与对策[N];台州日报;2010年
6 长城人寿保险公司投资部 尹涛;信贷领先与就业滞后[N];中国证券报;2009年
7 何爽 刘天峰;征不征银行税 “利”字当头各不相让[N];中国税务报;2010年
8 和讯;“财经奥巴马” 踏上荆棘路[N];证券日报;2008年
9 俞靓;上半年银行整改挽回损失11亿[N];中国证券报;2007年
10 赵彤刚;冷静应对国际金融危机[N];中国证券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