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研究

王乐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在社区中对罪犯执行刑罚的制裁措施,通过对社区矫正人口的更新帮助和监督控制,以期实现预防犯罪、减少犯罪、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的愿望。社区矫正人口实质是在社区服刑的罪犯。受法律剥权、惩罚心理和重刑思想的叠加压力,他们虽然也生活在社区,却与普通大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与此同时,其在工作机会、劳动保护、社会救助与医疗保障等方面缺失社会支持的客观状态,也使该群体呈现出典型的弱质人口特征。因“木桶效应”可能在这一内含社会破坏力的特殊人口群体中率先催生出社会风险并进而危及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不容忽视。 在行刑社会化理念的影响下,随着我国刑罚体系引入社区矫正制度的日益强化和深入,社区矫正人口群体的绝对数量将呈现出继续增加的态势。而基于二元制人口结构、人口总量及占比份额,农村籍犯罪人因适用非监禁刑被纳入社区矫正而形成的农村社区矫正人口实际上是我国社区矫正人口总量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并且,社区矫正人口的经济利益贫困性、生活质量低层次性和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性也以农村社区矫正人口为甚。不应回避的是,农村社区矫正人口虽然仍是受到国家强制约束的对象,但基于实现社会普遍公正的人类共识,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亦应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维护和支持。 由于我国刑罚执行状况不易被调查的客观现实以及社区矫正人口的自卑、躲避心理,社区矫正人口在现实中相对难以接触,相关数据也难以准确获取和统计。因此,无论是法学界还是社会学界,既往关于社区矫正人口研究的文章不多,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社区矫正人口开展的研究更是甚少,而全面、系统地对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进行的研究则几乎没有。这种状况与我国经济、法制、文明程度的现实发展状况是不相称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本研究是以社会学的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资源理论、差序格局理论为基础,以成都市LQY区和PJ县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的社会支持为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的一次对我国西部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现状、影响因素及后果的实证研究。 通过着力于对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网络形态、感知状况的调查问卷设计及分析,以实地深入农村社区矫正机构和矫正人口群体内部采集到的大量真实的一线数据为支撑,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方法、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方法、网络测量工具和分析方法,借助统计学计量技术,从以农村社区矫正对象为中心的社会支持网角度上,系统地描述和分析了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的客观状况,并在现有社会支持和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和后果,揭示了我国西部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目前的生存实况。 本研究从社会支持视角深入认识到的农村社区矫正人口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后续研究切入点,也将对进一步完善该人口群体的处遇政策,从人权保护的高度上创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制度产生参考价值。 本研究共7章,包括四个部分。即,理论(第一、二章)、调查(第三章)、实证(第四、五、六章)、总结(第七章)。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列明开展本次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界定本次研究所涉的各项基本概念,并综合评述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本次研究的思路、分析框架和内容;提出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的理论框架。分别从社会交换、社会资源、差序格局和行刑社会化等社会学和法学理论上阐释开展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在研究过程中起到的工具作用。同时,基于质性调查数据,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从社会支持状况、影响因素、后果等三个不同的方面构建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研究设计。分别介绍本次研究就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状况实施实证研究的调查设计、方案设计的具体思路。 第四章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现状实证分析。从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网的规模、构成和网络成员特征等几个不同侧面展开对现实社会支持的研究,并结合该人口群体感知社会支持的现状形成实证分析结论。 第五章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在参考既有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实时实地所作问卷调查采集到的大量一手数据,按照自行构建的分析框架,运用统计学分析技术,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等两个方面开展并形成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论。 第六章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后果实证研究。侧重于从社会支持后果的研究设计、社区矫正人口的心理状况评估以及影响社区矫正人口心理状况的因素分析等方面,对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后果展开实证研究并形成相应结论。 第七章研究的结论与建议。在综合全文各章内容的基础之上,对整个研究的路径、方法以及各分项结论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出本次研究的主要结论。同时,分析解构研究结论的成因,并就所获的研究启示提出相应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雪冬;;先提升政党能力[J];资料通讯;2004年10期
2 严建雯,陈传锋,Mike Murphy;我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服务[J];心理科学;2005年06期
3 张学东;;社会支持视角下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党君;崔创;;大学生情感社会支持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朱婷;;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0年19期
6 郭朝辉;;汶川地震灾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现状调查[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7 钱金丽;;高职贫困生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学理论;2012年10期
8 张爱萍;;维吾尔族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幸福感相关性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24期
9 班孟丹;郭桐润;;医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实证研究[J];学理论;2012年20期
10 肖静芬;;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学理论;2014年05期
11 周海霞;;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J];学理论;2014年08期
12 程虹娟,龚永辉,朱从书;青少年社会支持研究现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5期
13 张海钟;赵文进;;甘肃省八个市域市民农民社会支持调查比较分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4 陈静;;改变农村老年妇女的生存困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年01期
15 许涛;;广州地区非洲人社会支持的弱化、断裂与重构[J];南方人口;2009年04期
16 辛世敏;;公安民警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调查[J];价值工程;2010年06期
17 王秀华;;男性服刑人员自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8期
18 朱宏伟;杨云云;;广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19 李宁宁;苗国;;社会支持理论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从刚性管理向柔性支持范式的转变[J];江海学刊;2011年06期
20 荣根祥;方望;王璐;陈宇;;社会支持视域下农村妇女生存状况调查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雷;;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韩笑;姚本先;;大学生自我表露、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汤芙蓉;张大均;刘衍玲;;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秋虎;陈会昌;张建卫;陈欣银;;9—14岁城乡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佟雁;申继亮;高潇潇;;老年人与其成年子女间社会支持的结构与类型分析[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6 颜家睦;李飞华;王坚;;特殊需要儿童的家庭问题和社会支持[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静;陈英和;;社会支持和人性哲学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王静;陈英和;;社会支持和人性哲学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张春妹;邹泓;;中学生的人格、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骆宏;许百华;;社会支持感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与护士压力感知的验证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乐;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3 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雷俊;肾移植患者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及相关炎性介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代芳芳;攻击性和儿童期虐待、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张静;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潘杰;不同依恋风格、社会支持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高长松;大学生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梅韫芳;合肥地区高职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海洋;5·12地震灾区农村妇女社会支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王霞;网络社会支持的互动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林玲;连江、长乐海外留守儿童孤独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瑜;大学生乐观、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 郭虹;社会支持是民生重建的重要力量[N];四川日报;2010年
2 记者 陈丽霞;社会支持切乳患者提升术后信心[N];联合时报;2014年
3 于阳 天津社会科学院犯罪学研究中心;弱势群体的犯罪防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李季玲;“学生豆奶计划”还需社会支持[N];吉林日报;2000年
5 天津中天职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 李军;社会支持可以帮助“老知青”减压[N];健康报;2009年
6 ;对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的思考[N];工人日报;2004年
7 ;甘肃鼓励社会支持文化建设[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华东师范大学 吴薇;引入社会支持 助力高校帮困育人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曹爱生;博物馆培育社会支持力市场的困难与对策[N];中国文物报;2006年
10 记者 高浩荣;朝媒体说国际社会支持中国和平统一[N];人民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