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摘要】: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农民收入增加受到诸多条件阻碍,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14以来中央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出发点促进农用地流转,找出农民快速增收的有效途径。有必要深入分析农用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关系,为建立科学合理农用地流转制度,切实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理论分析农用地流转和农民收入现状及问题,研究农用地流转影响农民收入的机制,而后实证考察农用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关系,对不用影响机制增收效果作比较分析,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农用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农用地集中化程度持续提高,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各地探索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农用地流转模式,但需要建立完善的农用地流转交易机制,保护流转地粮食耕种用途,保障流转农户利益。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收入的地区性差异明显,农民收入合理稳定增长需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高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用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总结为:生产经营改进机制、土地配置优化机制、农地关系改进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生产经营改进机制通过农用地流转规模提升后的集约化种植和经营组织形式创新提高经营性收入。土地配置优化机制以农用地流转中的经营权转移和土地价值提高增加财产性收入。农地关系增进机制以农业劳动力对土地依赖降低和劳动力释放提升工资性收入。政策激励机制为依规模补贴和农业生产政策扶持提高转移性收入。四项影响机制形成合力提高农民收入。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通过使用OLS+稳健标准误、GLS和2SLS实证考察农用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农用地流转对农民收入提高起正向作用。农民的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均在流转后增加,农用地流转影响农民收入的机制存在。农用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关系在东中西部均成立。在机制影响效果上,政策激励机制的增收效果最强,土地配置优化机制提升作用次之、生产经营改进机制影响系数最小。但在中西部地区,农地关系增进机制影响系数大于土地配置优化机制影响系数。最后依据理论机制分析和实证结果,对通过农用地流转提升农民收入提出相应政策建议。要进一步鼓励农用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收入,完善农用地流转交易机制保障农民收入,有效缩小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本研究主要贡献在于构建农用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通过机制构建更为深入的展现农用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关系,并利用实证分析比较不同影响机制对农民收入的增收效果。另外本文使用连续固定观测数据,避免数据的主观性和缺少地区代表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