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邱爽  
【摘要】:问题提出的背景: 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我国经济一直在计划体制下运行,在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就业方面实行的是“统包统配”的政策,导致了低效劳动、就业结构僵化和失调、隐性失业严重、政府和国有企业包袱沉重等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我国就业体制方面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重要的标志是,从过去的社会劳动力由国家统一实行计划配置,转到由劳动力市场机制实行配置的方向上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使支持经济增长速度的要素发生改变,劳动力要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市场化改革日益深化,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过程中,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职工下岗、失业,农村过剩劳动力以及每年大量新增劳动力都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越拉越大。因此,如何高效率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而且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还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在未来二、三十年中,社会就业压力更为突出。 而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为配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探索优化配置我国劳动力资源的道路,使得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本文不论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缓解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压力,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总的来说,本文仍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结构。首先,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现行劳动力配置方式WP=3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后果,然后分析我国劳动力资源及其配置状况,最后提出优化配置劳动力的一系列措施 全文共分四大部分: 一、 经济增长方式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概述 随着市场化取向的制度变革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开始对分工协作生产实行横向协调,然而,经过近20年的体制改革,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是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弊端进一步暴露,主要表现在:(1)投入产出比率低,经济效益低。(2)技术进步缓慢,企业装备落后。(3)产业结构不合理。(4)产业组织的规模经济(效益)差。(5)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包括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资产重组、集约经营、资源节约等各个方面。而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换问题。在科技与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国企惟有切实推进经营集约化,加快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才能达到转变增长方式的目的。 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重要生产资源,它的规模、素质、结构、分布、配置和使用方式,对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充分就业是各国政府共同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本目标有三:(1)效率:指每增加一个劳动者所带来的效益一般要大于或至少等于付给他的工资,即边际生产率要大于或等于工资。(2)流动:指在市场工资信号的指引下劳动者变换职业或就业场所的便利程度。(3)安全:指劳动者免遭失业风险的程度。 三个目标往往不可兼得,优化配置的首要任务是选择三者的一个最佳组合。这恰恰是我国长期的计划体制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所忽略和无法达到的。 我国劳动就业制度长期处于僵化的不合理状态,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安全性、排斥流动性,牺牲经济效率。表现在:(1)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非经济化和主观化,社会化程度非常低;WP=4(2)劳动力资源有效利用率低下;(3)劳动力的低水平再生产;(4)阻碍了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优化组合,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现行劳动力资源配置体制的影响 及后果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对现有劳动力资源配置体制产生深刻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进步对劳动力需求总量、就业结构和劳动者素质产生巨大影响;(2)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升级对劳动就业的深刻影响;(3)规模经济、资产重组对劳动就业的影响;(4)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对就业的影响。 由此,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以下后果:(1)劳动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不论是技术进步,还是结构演进,都将引起劳动就业在三次产业间的比重依次提高。劳动就业的地区结构也会发生变化。(2)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一些全新的更高级的劳动方式、劳动手段和劳动产品都要求相应的高素质的劳动力。(3)劳动力配置方式进一步市场化。企业的并购,资产重组、集团战略都需要更为灵活、适应市场的劳动力配置方式与之配套。(4)造成大规模的职工下岗、失业。这是由转变增长方式在短期内对劳动力需求的缩减和转向造成的。包括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 从农村来看,今后我国就业最突出的压力主要来自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岗位。因此,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是中国工业化的长期任务,也是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核心内容。从城市来看,近几年最突出的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失业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霖;李江源;王春燕;;中国就业问题之我见[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7期
2 黄晓波;杨方;张丽君;;沈阳地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证分析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吴嫣;;优化医药企业劳动力结构对策分析[J];中国外资;2011年12期
4 程勇;;刍议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增长方式问题[J];辽宁经济;2011年08期
5 迟莹;;浙江省外贸增长方式的综合评价[J];中国外资;2011年18期
6 牛士华;张建华;;流通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路径探索[J];商业时代;2011年24期
7 张骞;凃建军;杨乐;李相峰;;“川渝陕”西三角劳动力类比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8期
8 萧洵;;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将开始收缩[J];时代金融;2011年19期
9 熊永丽;;新疆劳动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J];中国就业;2007年02期
10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解读(下)——北京劳动力资源最丰富 重庆老龄化程度最严重[J];领导决策信息;2011年21期
11 于永达;荣飞;;基于集聚优势理论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考察[J];改革;2006年11期
12 林秋琴;;统筹城乡就业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20期
13 ;“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出口增长方式发生根本转变[J];毛纺科技;2011年08期
14 郭利永;李月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2期
15 付萧萌;;大力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是信贷调结构重要选项:孝感市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2期
16 ;中国:完全不同的新一代![J];深圳特区科技;2010年Z4期
17 许道荣;;从分割走向统一——荆门市劳动力市场现状及对策[J];中国就业;1995年04期
18 布仁;;正确处理劳动就业中的四大关系[J];中国就业;1996年02期
19 顾平;;“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对纺织机械行业的市场需求——浅析《纺织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性意见》[J];纺织机械;2011年03期
20 杨卫红;贺子奇;;建筑业劳动力资源的城乡联合开发与培育[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福林;;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需要改变[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市场定位”座谈会发言汇编[C];2011年
2 任维哲;蔡立雄;;西部地区农业新增长方式的路径研究[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萧会;;开发劳动力资源,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文启湘;赵杰;;陕北油田科学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文启湘;赵杰;;陕北油田科学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6 朱荣光;;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外经贸增长方式的转变[A];探索·创新·发展——聊城市“加快建设强市名城 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理论研讨文集[C];2007年
7 李怀珠;马利平;;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促进榆林跨越发展[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8 李怀珠;马利平;;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促进榆林跨越发展[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9 肖文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促进利益兼容[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蒙少东;;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途径浅探[A];2007‘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喜才;我国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史磊;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刘秀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郝大明;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方莉;中国劳动力供求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孙大文;我国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惠平;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杨玉华;国际贸易的就业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宇强;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梁修群;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爽;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刘静;陕西省定边县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失情况调查报告[D];安徽大学;2012年
3 吕荣杰;河北省支柱产业调整和增长方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康璐璐;劳动力参与率变动与劳动力资源利用率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5 姚敏;论苏南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D];苏州大学;2001年
6 彭俊伟;开放条件下发展中大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与其产业结构的演变[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7 王惠民;汉江集团增长型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李晶;劳动力资源在全要素生产率中的贡献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9 张孟林;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评判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10 高晓春;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增长方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袁飞;以品牌营销超越传统增长方式[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2 记者 白天亮;我国拥有劳动力资源10.69亿人[N];人民日报;2010年
3 刘丽伟 常嘉洵 李忠诚;如何面对劳动力资源紧缺?[N];朝阳日报;2011年
4 记者 周骥 通讯员 吕建森;劳动力资源充沛老龄化率反略降[N];宁波日报;2011年
5 罗会华;增长方式对新兴大国发展至关重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韩馨仪;劳动力成本上升“世界工厂”如何适应?[N];中国财经报;2011年
7 记者 王希鹏;加大劳动力资源培训力度[N];柴达木报;2010年
8 李江泓 黄全权;全国煤电油运仍趋紧张[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9 高云才;从棉花“三丝”看增长方式[N];人民日报;2005年
10 早报记者 储静伟;留住高铁留不住人,千万劳动力变局下的尴尬[N];东方早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