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与资本市场
【摘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21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目的和实质在于通过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从而保证并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健康发展。西部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资金是西部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要素, 而资金短缺又是西部地区长期面临的问题,因此,资金对西部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目前情况看,西部地区自身不可能完全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要改善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状况,一是需要国家加大投入,二是需要更加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三是需要更多地依靠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流动和配置、追求较高投资回报的社会投资。21世纪初的这次西部大开发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展开的伟大战略,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任何一次西部开发有着根本区别的战略。此次西部大开发的市场调节空间大于行政干预,社会投资空间大于优惠政策,其机遇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风险性。
如何通过市场方式来为西部经济发展筹集所需资金?通过市场机制、利用资本市场来为西部经济发展筹集所需资金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筹资融资、调节经济和资源配置的功能,是强化内在“造血”功能的重要手段。本文拟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和意义、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综合分析和西部大开发与资本市场发展三个部分对上述思想进行阐述。
一
西部究竟应如何界定?是目前理论界和实际部门长期讨论的问题,对此国内大致有按行政标准、地理标准和经济标准几种不同的划分。针对此次西部大开发的特点,按照经济标准界定西部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西部包括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和广西等十二个省市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的自然资源密集区,其能源、矿产、生物等资源在全国占有显著的优势。这些资源WP=3是西部地区开发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中国巨大的资源后备基地。从发展前景看,西部地区以其富饶的自然资源和雄厚的人力资源、独特的区位和一定规模的技术经济积累,必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政府始终把改变生产力布局失衡,缩小地区差距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取向,一直没有放弃对西部的开发,只是实施政策的强弱程度不同。西部开发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改革开放前的30年,所实行的是“均衡布局”政策,这是国家对西部援助力最强的时期。第二个时期为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20年,所实行的是“非均衡布局”政策,由于国家建设重点的东移,这一时期对中西部的援助力度相对减弱,从而使东、中、西部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第三个时期是90年代末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重要特征的新时期。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不仅束缚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会成为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正是从这个战略高度出发,中央明确提出把缩小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我国地区经济发展迎来了一个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重要特征的新时期。从地区非均衡发展政策到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政策的演变,表明了我国区域发展政策正在走向成熟和完善。
二
要深入研究西部大开发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而具体的区域经济政策,使西部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并跟上东部沿海地区的步伐,必须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通过对所建立的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指标体系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近10年来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地区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由东至西呈梯度下降。第二、工业增长指标的差异大于其他指标的差异,西部地区工业产出能力明显低于东部。第三、人均消费差异大于人均收入差异,尤其是农村消费水平的差异大于城镇消费水平,农民收入差异大于城镇居WP=4民。第四、货币资金配置的差异大于其他指标的差异。我国经济呈现的由东至西梯度下降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社会资金配置不合理的表现,西部资金的严重短缺极大地抑制了西部经济的发展,也是导致西部与东部经济差距日益加剧的重要原因。
区域经济发展中差距扩大,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近年来,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主要是自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有的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向东部地区倾斜的结果。笔者认为,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既与世界各国区域发展过程具有相似之处,也具有本国改革与发展中独特的制度和政策背景。归纳起来不外乎四个因素:市场作用--经济发展中的回流效应;政府政策作用--向东部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分工格局和产业结构差异的影响。
通过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统计分析和差距成因的综合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开发落后地区所取得的经验,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21世纪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