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农民收入论

覃巍  
【摘要】: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和农业为起点,继而扩展到城市和其它产业,从微观到宏观,进而又促进微观改革的逐步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转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逻辑进程的选择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新世纪开始,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随着改革进入新阶段,各项原有的改革政策的功能大多已接近发挥极限,而各种新问题不断涌现,使中国经济运行速度减缓,迫切需要对原有的改革理论和政策进行再探索与创新,重新认识市场经济规律,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从中国实际出发,对这些困扰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展开研究,确保中国经济在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亿万农民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农村改革20多年最基本的经验之一是必须承认和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农民的积极性来自农民权益的保障,而农民收入是农民权益的直接体现,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 近年来,尽管采取了多项措施,但农民收入增速却呈连续减缓的态势,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不少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农民收入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力图能找到破解这一世纪难题的有效途径,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研究的方法手段也日趋丰富,但从总的情况来看,目前的研究仍为就增收研究增收的多,从生产、流通、分配(包括再分配)及消费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较少;对策性研究较多,理论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少;应时的研究、事后的研究比较多,前瞻性的研究、事前的研究比较少;适应政府权威部门需要的研究较多,满足一般农民及涉农企业需要的研究比较少;作为数字特征比较明显的收入问题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多为统计资料的引用,而且统计数字中的同一指标因来源不同而不同的现象时有出现;研究的时期长短不一,多集中在近几年,特别是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这几年;研究的区域多集中于国内,与国外对比研究特别是与类似的发展中国家及发展阶段的对比研究比较少;就农业或农村产业来研究的多,跨行业、跨学科的研究比较少;经济学与社会学各自为政的研究多,两者有机结合的研究较少。农民收入问题涉及到收入的产生、 WP=4 形成、分配和使用等方面,涵盖了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产业演进等诸多内容,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农业与非农业、经济与社会等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联系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综合考察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综合运用,从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构筑起并不断丰富具有特色的理论与分析体系,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探索、分析与研究、以农民为本,将农民收入问题解决好,对实现农村的全面现代化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论文选择农民收入作为研究的内容,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构筑起符合中国国情的促进农民增收的理论与分析体系。 本论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要弄清农民收入是什么,即通过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内容的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分析,明确农民收入的涵义,将农民收入和社会再生产进行比较,得出农民收入是一个经济运行过程的结论,然后在理论与实践回顾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从经济发展角度,比较全面地提出中国农民收入目标,并就农民收入的经济运行过程涉及的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探讨如何实现农民收入的目标。可用下列框图来表示这一基本思路和逻辑框架: 背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农民收入是什么 ↓ 国外已有的理论与实践的回顾 ↓ 中国农民收入现状如何 ↓ 中国农民收入目标是什么 ↓ 如何有效实现中国农民收入的目标 从基本思路出发,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为农民收入导论,目的是为农民收入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构造出理论分析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农民收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农民收入的涵义、农民 WP=5 收入范畴的界定以及分析说明农民收入是个经济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实际上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是一致的,是周而复始的过程。 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经济过程,为我们研究农民收入问题找到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即在经济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依照农民收入的经济过程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本论文从众多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角度中,依此思路,形成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2章,是理论与实践的回顾。通过对农民利益保护和剥夺两种思潮的回顾,并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农民收入政策及采取的模式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只有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才能真正?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萌硕,刘耀森;浅论我国的农业支持与保护[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徐睿;浅谈农业如何增强现代意识[J];山西统计;2001年09期
3 邱家赞;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J];福建农业;2001年07期
4 郑书占;;面对入世 我国农业该怎么办[J];农村.农业.农民;2001年01期
5 王景奎;;关于哈尔滨农业应对入世的思考[J];学理论;2002年04期
6 黎家远;中美农业差异及反思[J];四川财政;2002年11期
7 文正经;迎接入世对四川农业的挑战[J];四川农业科技;2002年03期
8 杨俊杰,韩波;中国农业呼唤创新[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06期
9 周淑景;多功能农业与我国农业发展方向[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陈柳钦;推进农村城镇化必须以农业的纵深发展为前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1 赵兴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浙江农业新发展[J];浙江经济;2004年15期
12 郭善竹;;西班牙有关农业扶持政策的特点[J];世界农业;2007年02期
13 史明霞;陆迁;;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4 周润健;;今年中国将拿出100多亿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7年08期
15 孔群喜;李敦瑞;许贵阳;;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6期
16 何平均;;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入绩效分析——基于公共财政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0年11期
17 胡新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扶持政策的调整及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18 李连辉;;论我国农业支持体系的完善[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23期
19 陈绍军;;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福建农业;2012年02期
20 刘智勇;;论发展“两型农业”的阻碍及其克服[J];学术交流;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成杰;;农业国际化竞争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A];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孟祥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法库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调查[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汪浩;史明瑛;朱德开;;对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以合肥市为例[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李笑光;;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成就回顾[A];投资建设三十年回顾——投资专业论文集(4)[C];2008年
5 陈华玉;;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中国农业投融资状况研究[A];多学科在现代农业建设中交叉运用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厚安;尹选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孙莉;张玉坤;;都市农业——在城市层面实践“永续农业”思想[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高超;周凯;陈国琴;;夯实农业基础设施 促进山区生态建设[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10 陈宪忠;;承接产业转移 农业大有作为[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费振国;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融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3 刘天军;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路铁军;河北省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5 杜君楠;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王亚静;中国契约农业交易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7 史蒙;老挝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8 肖超苏;中国农业集聚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9 覃巍;农民收入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10 陶红军;湖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淼;中国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运作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 陈立中;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营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3 张宵慰;农业基础设施民间资本投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左景行;浙江省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肖瑜;恩施州农业信息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6 赵俊;保障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财政政策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7 卜银伟;四川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高军;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9 陈健芬;温州市农业投入产出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冉彬彬;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登学;“十五”:民乐农业长足发展[N];张掖日报;2006年
2 谢凌;以整体农业的大视界发展现代肥料业[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记者/梁俊娜;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获2.53亿资金支持[N];铁岭日报;2009年
4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 张红宇;开放条件下我国农业的目标与路径[N];农民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何琳娣;农业:建设享誉国内外的绿色基地[N];吉林日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董学彦 高长岭 张海涛;“强筋健骨”夯实农业基础[N];河南日报;2012年
7 首席记者 郭春华;把农业作为永不贬值的“黄金”来经营[N];盘锦日报;2012年
8 特约通讯员 崔松良;垣曲兴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工程[N];运城日报;2012年
9 通讯员 矣胜荣  ;农业稳市创辉煌[N];玉溪日报;2012年
10 记者 付永文;高卫东听取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汇报[N];吕梁日报;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