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论
【摘要】: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和农业为起点,继而扩展到城市和其它产业,从微观到宏观,进而又促进微观改革的逐步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转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逻辑进程的选择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新世纪开始,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随着改革进入新阶段,各项原有的改革政策的功能大多已接近发挥极限,而各种新问题不断涌现,使中国经济运行速度减缓,迫切需要对原有的改革理论和政策进行再探索与创新,重新认识市场经济规律,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从中国实际出发,对这些困扰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展开研究,确保中国经济在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亿万农民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农村改革20多年最基本的经验之一是必须承认和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农民的积极性来自农民权益的保障,而农民收入是农民权益的直接体现,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
近年来,尽管采取了多项措施,但农民收入增速却呈连续减缓的态势,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不少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农民收入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力图能找到破解这一世纪难题的有效途径,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研究的方法手段也日趋丰富,但从总的情况来看,目前的研究仍为就增收研究增收的多,从生产、流通、分配(包括再分配)及消费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较少;对策性研究较多,理论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少;应时的研究、事后的研究比较多,前瞻性的研究、事前的研究比较少;适应政府权威部门需要的研究较多,满足一般农民及涉农企业需要的研究比较少;作为数字特征比较明显的收入问题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多为统计资料的引用,而且统计数字中的同一指标因来源不同而不同的现象时有出现;研究的时期长短不一,多集中在近几年,特别是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这几年;研究的区域多集中于国内,与国外对比研究特别是与类似的发展中国家及发展阶段的对比研究比较少;就农业或农村产业来研究的多,跨行业、跨学科的研究比较少;经济学与社会学各自为政的研究多,两者有机结合的研究较少。农民收入问题涉及到收入的产生、
WP=4
形成、分配和使用等方面,涵盖了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产业演进等诸多内容,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农业与非农业、经济与社会等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联系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综合考察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综合运用,从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构筑起并不断丰富具有特色的理论与分析体系,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探索、分析与研究、以农民为本,将农民收入问题解决好,对实现农村的全面现代化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论文选择农民收入作为研究的内容,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构筑起符合中国国情的促进农民增收的理论与分析体系。
本论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要弄清农民收入是什么,即通过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内容的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分析,明确农民收入的涵义,将农民收入和社会再生产进行比较,得出农民收入是一个经济运行过程的结论,然后在理论与实践回顾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从经济发展角度,比较全面地提出中国农民收入目标,并就农民收入的经济运行过程涉及的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探讨如何实现农民收入的目标。可用下列框图来表示这一基本思路和逻辑框架:
背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农民收入是什么
↓
国外已有的理论与实践的回顾
↓
中国农民收入现状如何
↓
中国农民收入目标是什么
↓
如何有效实现中国农民收入的目标
从基本思路出发,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为农民收入导论,目的是为农民收入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构造出理论分析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农民收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农民收入的涵义、农民
WP=5
收入范畴的界定以及分析说明农民收入是个经济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实际上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是一致的,是周而复始的过程。
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经济过程,为我们研究农民收入问题找到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即在经济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依照农民收入的经济过程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本论文从众多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角度中,依此思路,形成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2章,是理论与实践的回顾。通过对农民利益保护和剥夺两种思潮的回顾,并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农民收入政策及采取的模式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只有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才能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