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
内部控制是一个广受国内外各界关注的课题。总体来看,内部控制思想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即内部牵制、内部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行政管理机构、审计部门、企业及研究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讨。其中,美国COSO报告最具有代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内部控制逐渐向管理和治理方向拓展,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正在经历一次新的飞跃。
中央银行处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前沿和核心,既有银行业的风险属性,又兼有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责任。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稳健发展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整个金融体系是否完善和安全,不仅要看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资产质量,也要看中央银行能否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中央银行目标,保持对金融机构提供最后贷款的能力。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中国人民银行的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均滞后于现实需求。
与商业银行的内控风险相比,中央银行风险案件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中央银行一旦发生风险案件,将给自身声誉和金融稳定带来巨大影响。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缺陷体现在管理体制制约、控制标准失范、人力资源瓶颈、绩效考核困境等方面;缺少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决策风险未纳入控制体系,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机构,风险管理水平滞后于需求;制度建设、风险案件、违规兼岗形成了内部控制活动的主要瓶颈;信息沟通与监督方面也存在制约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因素。
论文以管理学、审计学、会计学、中央银行学、内部控制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借鉴国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内部控制的经验做法和发展趋势,通过对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以及内部控制评价等相关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优化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科学措施。
论文基本结构分为10章。第1章至第4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综述,提出了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在中央银行内部控制国际比较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研究过程。
第5章至第9章根据COSO报告关于内部控制的5个组成要素分别进行论述。第5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在各种环境要素分析基础上,指出内部控制环境缺陷,提出人民银行应从管理体系重构、内部控制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绩效考评优化等方面进行内部控制环境再造。
第6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主要对内部控制涉及的法律风险、声誉风险、资产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效率风险、操作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决策体系完善、整合内部控制机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优化重点。
第7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活动。主要对内部控制活动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从制度建设、基层内部控制活动规范等方面优化内部控制活动。
第8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通过对内部信息沟通与外部信息沟通的分析,指出应从建立内部控制管理系统、适时适度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增强人民银行决策透明度等方面完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
第9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监督与传导。主要分析内部控制监督体系,重点研究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内部审计体制和效率、内部审计现存问题,提出内部审计转型方向及加强内部控制多层级协调与传导的措施。
第10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分析内部控制评价现状及问题,提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对综合评价模型、离差最大化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多因素分析模型进行比较,提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优化政策建议。
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人民银行兼具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风险属性和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责任。本文借鉴COSO理论体系,对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内部控制监督等5个要素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优化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议。
2.通过对国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内部控制的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总结出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发展变化的研究,较早提出人民银行探索起步、初步构建、逐步发展、快速发展等4个不同的发展演进阶段,为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提供经验借鉴和启示。
3.对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进行了经济分析。中央银行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考虑内部控制成本效率原则。内部控制的理想均衡状态是内部控制的收益与成本之差最大,控制不足或者控制过度都不利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4.对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框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结合人民银行工作特点,按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标准设计了CSA问卷。根据人民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要求,提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离差最大化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优化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