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风险社会中多元主体的治理模式研究

陈光  
【摘要】: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其德文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当今充满风险的社会,并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接着英国疯牛病、“9·11”恐怖袭击、SARS流行、禽流感危机等事件的连续发生,使风险社会理论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指出,从传统工业社会脱颖而出的现代工业社现代性内部正在发生一种断裂,现代性正从古典工业社会的轮廓中脱颖而出,正在形成一种崭新的形式——(工业的)“风险社会”。他还进一步指出了风险社会的两个突出特征:一是不断扩散的人为不确定性逻辑;二是导致了现有社会结构、制度以及关系向更加复杂、偶然和分裂状态转变,所以,风险社会是现代化本身的结果。贝克关于风险社会理论模型的建立体现了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应策略,即构建一种分析当代西方社会现实的新的理论视角。在贝克看来,随着全球化的进行,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风险社会已扩展到全球范围内,形成全球风险社会。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风险社会中,危险的全球性特征已被越来越被人们认知并得到广泛承认。全球化大大增加了风险的来源,增加了风险的传播途径,放大了风险的影响和潜在后果,使得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风险治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世界风险社会的风险治理要求。针对全球风险社会的高复杂性和高危害性,贝克提出了“双向合作风险治理模式”,即风险治理的主体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有个别的民族政府来承担。在全球风险社会中,风险治理的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社区、非营利组织,并在他们之间构筑起共同治理风险的网络联系和信任关系,建立起资源、信息交流与互补的民族内部平台,并在各民族之间突破国界建立起风险治理的国际网络和国际间的信任平台,建立风险治理的国际合作机制,这样才可能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国际间的力量,来共同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 当前,正是我国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向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势必会面临着比以往时代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和始料不及的风险,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化工业社会诸多社会风险将会同时存在,并有可能衍生新的具有复合特性的社会风险。这种转型时期特有的双重风险使我国单一政府主体治理的风险治理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在风险治理中常常处于被动或不能应付的状态,如社会关系不稳定,制度化保障缺乏,共同价值瓦解,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单位解体后社会生活单元的解体,社区力量的软弱,维权渠道的匮乏和维权代价大,缺乏有组织的利益代表等。虽然转型时期的社会风险有其固有的天然性,转型期本身就是一个风险喷发期,任何社会在转型时都可能会遇到,然而绝大部分风险的产生与我国的国情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我国人口规模大、密度高、人口的文化水平低、科学素质差,面对风险更容易被误导并做出非理性行为,一旦风险发生会威胁到更多生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完善、公民社会尚在形成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容易直接产生或诱发新的风险;虽然国家在动员资源、整合社会、规范市场方面拥有很高的权威性,但是治理结构不合理,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风险的分散以及责任的分担等。如何应对由社会转型、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和全球化等时代背景等众多因素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从制度方面入手,建立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弹性化的风险治理机制,.以便更好地规避风险,减少风险的损害,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进行,成为一个很急切的需求。 本文以“三鹿奶粉事件”为案例,从案例中剥离出我国当前的风险社会的现状,.并从案例的整个过程中分析了我国在治理风险事件时暴露出来的治理主体的缺失这一重大现实问题。进而分析了我国风险治理主体缺失的原因,并参考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试探性地从风险治理主体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的风险治理机制应该如何改善,并提出了由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媒体和个人组成的多元主体参与治理风险的模式。此模式要求政府转变以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风险治理观,发挥其风险治理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职能,同时要求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的自觉性的提高,企业的责任感的增强,媒体参与力度的加大以及公民个人治理意识的提高,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共同治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均;史云贵;吴庆悦;;合作治理视域中的我国有效应对“风险社会”的理性路径论析[J];天府新论;2011年04期
2 徐艳晴;;从“风险”到“危机”:基于传递关系的动态框架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田宏杰;;“风险社会”的刑法立场[J];法商研究;2011年04期
4 祁静;;风险社会——新的阶级社会——基于贝克《风险社会》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7期
5 庞波;;风险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7期
6 齐文远;;刑法应对社会风险之有所为与有所不为[J];法商研究;2011年04期
7 孙静;;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8 乔世东;;风险社会与政治伦理[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王拓;;法益理论的危机与出路[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丁达;;风险社会——好莱坞灾难电影中的影像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1 王喜;;人际交往风险视阈中的信任探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2 尹保红;秦燕;;浅论风险社会中信任秩序的模式重构[J];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13 潘斌;;风险社会视域中的核能危机反思[J];探索与争鸣;2011年08期
14 于志刚;;“风险刑法”不可行[J];法商研究;2011年04期
15 郭磊;;探讨风险社会下流言引发集合行为的原因及对策——以“抢盐”事件为例[J];中国研究生;2011年05期
16 邱戈;;风险背景下的传播伦理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17 梁银湘;;风险社会背景下民生事务的善治[J];前沿;2011年12期
18 郁乐;;试论环境危机的支付矩阵与道德风险——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分析[J];学术论坛;2011年05期
19 夏勇;;民生风险的刑法应对[J];法商研究;2011年04期
20 刘明祥;;“风险刑法”的风险及其控制[J];法商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云芝;段红杰;;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2 夏少敏;;风险社会的环境法[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3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郑晓茹;;“风险社会”视角下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建构[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姜方炳;;“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国俊;张文喜;;社会危险的技术伦理透视[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7 栾卉;;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取向:重返福利国家?——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分析[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刘婧;;风险社会中政府管理的转型[A];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体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崔波;;传播秩序的重构——风险社会的视角[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10 冯必扬;;正确认识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香民;风险社会与我国法律观念的变革[D];吉林大学;2012年
2 高和荣;风险社会下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建[D];吉林大学;2004年
3 潘斌;社会风险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钱亚梅;风险社会的责任担当问题[D];复旦大学;2008年
5 侯景波;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治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何江;城市风险与治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瑞昌;风险 知识与公共决策[D];复旦大学;2005年
8 廖湘文;侵权行为法危险责任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米丹;风险社会中的反思性科技价值体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李坚;不确定性问题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风险社会中多元主体的治理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赵璇;我国风险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闫少洁;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吴金芳;我国风险治理体系的构建[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孟荣;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冯婧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法律治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齐立广;风险社会中政府责任担当的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陈志龙;风险社会治理下我国政府公共责任机制的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岩;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风险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文涛;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福岛核事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雪冬;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风险社会[N];学习时报;2005年
2 薛晓源;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研究(下)[N];学习时报;2008年
3 ;金融业透明度及风险治理水平需要提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4 媒体人 柳五;“风险社会”与社会救助体制建构[N];东莞日报;2011年
5 郗卫东;我们生活在一个风险社会[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杨雪冬;风险社会离我们有多远?[N];学习时报;2004年
7 肖巍;政府与公众都要增强风险意识[N];文汇报;2006年
8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柳森;全球化时代,如何应对“风险社会”[N];解放日报;2010年
9 张炜;次贷危机暴露 风险治理薄弱[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10 杨雪冬;全球风险社会呼唤复合治理[N];文汇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