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香港地区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
【摘要】: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在中国经济能高速发展几十年时间里,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因为中国金融市场是银行主导的)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至建国以来,我国银行业经过国家的几次改制重组,最终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几家政策性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外资银行共同存在与发展的局面,中国银行业呈现十分活跃与空前的繁荣景象。在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在资金的融通、资源的聚集和配置、支持产业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等方面,银行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由于国家对银行业不断改革,不断放松对银行业的管制,我国银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银行业仍然存在人员臃肿、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管理方式落后、资金运用的效率低下等不良现象。
香港银行业的发展历史,比大陆发展要早很多年。香港银行业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香港开埠之初本。外资银行业的进入是香港金融业发展开始,当时,它们的业务主要是从事对华贸易的外资洋行提供融资及汇兑业务,本地客户只限于规模较大的华资商行及少数几家殷商富户,与华人社会很少有联系。到了20世纪初,香港港口贸易和商业蓬勃发展,华人行商对押汇和信用证、支票的需求急剧增加。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批将西方银行先进经营方法与传统银号结合起来的华资银行应运而生。不过,踏入1950年代,香港银行业的业务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战前单纯的贸易融资逐渐向为迅速发展的制造业和新兴的房地产业提供贷款,而推动这一转变的最根本原因则是战后香港经济的转型。
如今,香港作为世界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其银行业的不断发展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因此,从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经营模式及银行运作的效率都接近西方的先进的方式,这点值得我们比较学习。
另一方面,随着香港的回归及两地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和渗透,大陆丰富的资源和香港先进的管理模式,两者完全可以互相学习、优势互补。特别是在银行业,香港银行除在规模上逊于大陆外,其它的应该在大陆之上,因·此两地坚强银行业学习与合作的潜力十分巨大。
在此背景下,本人选择了比较大陆与香港银行银行效率的比较作为硕士毕业的论文课题。我们知道影响银行效率的因素很多,度量的方法也很多,鉴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能力,本文只是选择一种最近比较流行的、运用次数最多的多投入多产出的DEA模型方法,选取香港和大陆的银行近几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内容是绪论。它主要包括选题的背景。选题背景主要把银行效率的研究放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大环境下,从在危机下资源利用效率尤为显得重要,怎样才能在保持银行效率稳定的基础上,提高银行的运行的效率。我们知道每件事情都有其因果,为了便于使读者能更深刻的理解大陆商业银行与香港商业银行的效率情况,本文开始比较简单的回顾了大陆和香港银行业发展的历史状况、取得的成绩以及各自存在的问题。选题的意义,主要是从选大陆和香港银行业效率比较研究课题对大陆银行业发展的意义和效率提高的途径,同时为了让两地金融业优势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立一个大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为两地经济发展做贡献。我们知道香港是一世界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其在金融及银行业监管,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管理视角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其人口少、地域面积小、经济规模小、相对资源就缺乏。大陆虽然经过金融及银行业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知道大陆商业银行仍然存在人员臃肿、不良贷款率高、受政府管制、运行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但大陆有巨大的市场和经济规模,因此潜力巨大。在此情况下,两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有很大的意义。论文的框架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章节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银行效率含义这一节主要内容是,首先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对商业银行效率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作用与意义。接着从西方经济学视角来分析银行效率的含义,特别利用了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用帕累托原理来判断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即生产帕累托条件、交换的帕累托条件和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条件,最后从货币金融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效率问题,本章的最后给出了银行效率的定义。
第二章内容是银行效率的度量,这一章又分为两节。第一节,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学者专家对银行效率研究成果的情况,分别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专家学者们对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前沿效率等问题的研究成果。本文在介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结论时,也综述了他们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等研究成果。在介绍国外的学者研究成果的时,也对他们对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结论进行了综述。第二节,度量银行效率的方法。这一节按照度量银行效率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有粗糙到精细的演进过程。开始粗糙的用衡量一般企业的产出与投入的比例方法,接着介绍衡量企业的各种财务指标衡量银行效率的方法,最后鉴于商业银行是特殊企业的这一性质,专门介绍了针对银行是特殊企业的多投入,多产出方法,同时业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本节的最后根据别人研究的成果和自己的想法,详细介绍了本文所用的衡量银行效率的方法的原理,公式及选择的理由。
第三章内容是基于DEA模型的实证分析,这一章分三节。第一节详细介绍模型理论内容发展的两个阶段即CCR模型阶段和BCC模型阶段,同时介绍了运用模型要注意的几点事项。第二节,介绍该模型中投入和产出变量的确定。这里是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思考和研究选择本文的投入和产出变量。第三节主要介绍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收集。在选举样本时为了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分别选取了国有的,股份制的和城市商业银行,它们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及南京银行。香港由于银行数量少,选择有限,但也是经过筛选得到几家银行,它们分别是。香港富邦银行、香港大生银行、香港集友银行、香港创兴、香港丰明银行。
数据主要通过官方金融统计年鉴和各银行的最近几年的会计年报,收集了2006年至2008年三年的相关数据。最后就是运用DEA模型的常用计算软件对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同时把计算的结果列表。
第四章内容是结果分析、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从计算的结果简单得到以下三个结论:
(1)从技术效率上看,不同年份所选的大陆的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不尽相同。06年只有建设银行和南京银行是技术效率非有效的;07年六家所选的商业银行中,有三家是技术非效率的,而且三家银行分别是属于不同类型的,这三家银行分别是建设银行,华夏银行和南京银行。但它们技术效率非有效的原因是不同的。国有制的建设银行和股份制的华夏银行技术效率非有效主要是它的规模效率低下造成的;城市商业银行技术效率非有效完全是它们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低下同时造成的,即使去除规模效率的影响,它们纯技术效率仍然无效。
另一方面,我们选取的五家香港商业银行大部分技术效率都是有效的,相对大陆内商业银行在技术效率上是有优势的。但造成不同年份的银行技术效率非有效的原因不尽相同。富邦银行技术效率非有效完全是其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低造成的,规模报酬的影响去除,其纯技术效率也是非有效的。大生和丰明那一年的技术效率非有效是规模效率低造成的。
(2)从短期变化看,大陆内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所考察的三年内效率是上升的。其它是波动的。香港五家商业银行有下降的趋势。
(3)从大陆和香港商业银行对比来看,从均值总体上看,香港商业银行的效率要低于大陆的商业银行。但我们可以看出香港富邦银行计算的数值异常,如果剔除这个的影响,那么香港商业银行的效率要明显高于大陆内的商业银行。
结论是,就所选取的样本均值看,大陆内商业银行的效率要高于香港商业银行的效率。但总体看香港商业银行的效率要高于大陆的商业银行的效率。
本文就研究得出的结论,对产生结论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猜测。由我们研究的结果和借鉴别人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知道,香港是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其金融自由度、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和国外的先进水平十分接近。因此商业银行银行的资源配置、人员结构、部治理结构和不良贷款率等方面可能要高于大陆。就从我们研究的结果来看,我国大陆商业银行的效率和香港地区商业银行的效率相比,相差也没有想象中的大。这可能与我们国家银行业不断改革,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面临国内外的压力,不断走出去,引进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有关。
最近些年,我国各级商业银行都表现的非常优异,冗员有所减少;资产质量明显提高,资本实力和充足率不断提高;盈利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外银行纷纷倒闭破产,而国内银行表现一枝独秀,08年盈利水平还是创新高。所以这些都是我国大陆商业银行的效率不断提高。
最后由研究的结果和实际的情况给出初步的结论。即虽然大陆商业银行与香港商业银行同期相比,我们商业银行的效率差距还是较小的,但我们要看到,如果我们剔除富邦银行的异常表现,那么我们可以看出,香港商业银行的效率要明显高于大陆内商业银行的效率。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商业银行能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具国际竞争力。我们还要虚心向香港和国外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学习他们国际化的内部治理结构。国内商业银行还要在资产质量,信贷配置,产权结构等方面不断改进,同时减少冗员和不良贷款。监管当局也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培养国际化监督管理人才,同时,政策研究也要跟上。这样经多方面的努力,相信国内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会追上香港,走在世界银行业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