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动因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行为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逐渐成为公众、政府、企业等关注的话题,近几年甚至上升到了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尤其是2008年初的雪灾和随后的汶川地震,更像一味催化剂,加速了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一)研究目的
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有效方式,企业的公益捐赠行为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那么,在汶川地震中,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上市公司是否捐款,捐赠多少;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上市公司捐赠之后采取不同的信息披露方式:这种差异会带来怎样的经济后果,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对此会有怎样的反应?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机理,而且对于今后在我国进一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也颇具指导意义。
(二)主要内容
在第二章,我们对政治关系、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以及信息披露的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通过文献回顾,发现政治关系是对正式制度缺失的一种替代机制,是企业克服产权保护不力,法律不健全等不利制度环境的一种理性回应。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经济性虽然是企业的主要属性,但是隐蔽在经济性之后的社会性才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源。因此,我们对社会责任问题的探讨,不能忽略社会、文化、伦理等非经济层面因素的影响。而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发现公司管理层在决定是否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什么信息、以什么方式和措辞来披露信息时,都暗含着一定的策略性选择。不仅受公司治理特征、公司规模、债务水平、盈利状况等微观因素影响,还受到公司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宏观环境的影响。总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找到了本文的切入点。认为在转型经济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的捐赠行为就不再是出于纯粹的利他动因,可能还蕴含有寻求政府关系的政治动因。
第三章是论文的理论分析部分。首先,我们分析民营经济在我国转型制度背景下发展的不利现状以及我国政府对证券发行的特殊制度安排,说明了在现实的制度环境下,产权性质和上市年限都体现了企业政治关系的强弱,从而为后文政治动因的衡量奠定理论基础。接着分析了政治关系作为正式制度缺失的替代机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后,是对慈善捐赠的探讨。随着公司捐赠意识的改变,企业的捐赠理念和捐赠行为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纯公益性的利他动因(或道德动因)、利己性的经济动因以及将慈善与公司战略结合的双赢动因是国内外企业慈善捐赠行为演变的共同之处,但是政治动因却是处于经济转型国家的企业所特有的。即在我国特定制度背景下,企业的捐赠行为被赋予了特殊功能,是企业寻求政治关系、获得社会认可的现实选择。
第四章,我们着重探讨了我国企业慈善捐赠行为背后的政治动因。企业社会责任理论(CSR)以及由此拓展的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构成了慈善捐赠的理论基础。接着探讨了慈善捐赠在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并详细比较了我国慈善捐赠的发展现状。发现在捐赠数额、捐赠领域、捐赠动机以及善款的分配和使用等方面,我国企业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我国转型经济的特殊制度背景,成熟慈善文化的缺失约束了企业的慈善理念,使得我国企业的捐赠行为表现出独特的政治动因。
在实证部分,我们以2008年汶川地震中上市公司公布的捐赠数额为契机,研究在我国特有制度环境下,上市公司的公益捐赠行为现状,以及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研究表明:1)所有权性质(国有控股还是私营控股)显著影响企业的捐赠行为。具体来讲,在汶川地震中,私营企业捐款的积极性更高。2)进一步分析发现,产权性质的这种影响来源于产权保护和契约执行力度的地区差异。在政府干预程度较高地区,契约执行力度弱,私营企业的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作为替代机制,私营企业主更愿意通过公益捐赠方式谋求和政府的关系,以寻求政府的保护。另外,我们还以企业上市时间的早晚作为企业政治关系的替代变量进行分样本检验,研究发现上市时间对私营企业捐赠行为的影响显著,而对国有企业的影响不明显。进一步表明私营企业捐赠背后隐含着政治动因,而这种动因源于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产权保护的不力。
第五章,我们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探讨企业捐赠行为背后的政治动因。现代企业普遍存在的代理问题是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而受托责任论、合法性理论、政治经济论、社会契约论等则构成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特有的理论基础。接着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并以汶川地震中上市公司对捐款信息的披露为例,根据信息披露时间和披露方式的不同,探讨了信息披露行为背后蕴含的政治动因。
接着,文章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捐赠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及这种现象背后蕴含的政治动因。研究表明:1)捐赠数额显著影响企业的捐赠信息披露行为。一般来讲,捐赠数额越大,企业选择的信息披露方式越积极。2)企业的政治关系影响捐赠信息披露行为的选择。政治关系弱的企业,选择的信息披露方式要更积极。证明了私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背后蕴含着政治动因。
最后,我们以汶川地震中“一捐成名”的日照钢铁为例,分析了日钢捐款的背景:迫于民营产权面临被国有企业吞并的威胁,希望以大额捐赠为手段,引起公众和媒体对企业的关注。并且,日钢对捐赠信息的“披露”方式也很特殊:选择在中央电视台大型赈灾募捐晚会高调出场,向公众传达自己的捐赠信息。这些行为表明当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时,民营企业往往将慈善捐赠作为一种赢得社会认可、开展政府公关的手段。
第六章,首先,我们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认同度进行了分析。作为企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出台旨在规范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系列政策,表明对社会责任问题的认同。而作为资本市场主体的上市公司,也通过发布内容翔实的社会责任报告向公众表明自己的认同态度。投资者则基于“社会责任投资”理念,通过选择那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来引导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消费者则以卖方市场“上帝”的绝对权威,创造了王老吉在各地超市断货的神话,表明了自己对社会责任的坚决支持;社会公众做为不确定的大多数,通过网络媒体、社会舆论等有形无形的约束力量对企业的不负责任行为施加压力,以不一样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其次,基于有效市场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以地震捐款中单独发布“捐款公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资本市场投资者角度实证检验了我国A股市场投资者是否认同企业的捐赠行为。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投资者认可企业在地震捐款中的慈善行为。但是这种认可程度还受企业产权性质的影响,产权性质的影响则源于政府干预程度的不同。在政府干预程度较高的地区,产权保护、法制健全程度较低,作为替代机制,民营企业寻求政府政治保护的动机越强。这种捐赠行为背后的政治动因也影响了投资者的认可程度。
总之,本文的研究表明公益捐赠不仅仅是抽象的道德问题,而且有其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甚至是政治背景。在国内,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产权保护和契约实施力度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公益捐赠甚至被企业作为寻求政治关系的一种手段。
(三)主要创新点
其一,在研究视角上,本文以政治动因为切入点,从我国特有的转型经济和新兴市场等制度环境出发,重点关注产权性质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公益捐赠行为的影响。深入探讨了政治关系作为一种替代性的非正规机制,在我国转型制度背景下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而参与公益捐赠正是企业家寻求政府关系的现实途径。从逻辑上论证了民营企业捐赠行为背后蕴含着一定的政治动因,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其二,在研究内容上,丰富和拓展了民营企业政治关系的相关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公益捐赠是民营企业建立政治联系的现实选择,而民营企业建立政治关系是对转型经济背景下不利制度环境的一种理性回应。在社会责任研究方面,本文突破已有文献对企业社会责任多方面组成内容综合研究的做法,而是基于慈善捐赠行为,系统研究汶川地震背景下我国企业的公益捐赠行为、随后的捐赠信息披露策略以及社会公众对这些行为的认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