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民族法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董翼  
【摘要】: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是针对转型时期中国各种社会矛盾的一剂良方。然而在制度方面,当前的理论背景,更多的声音是如何吸取舶来的现代化经验,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及制度创设来实现社会内部的和谐,而本文欲引起人们注意的,却是建构和谐社会无法忽略的另一种资源——形成于中国民间的少数民族习惯法。任何一种社会理想的实现都无法割断传统而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社会和谐状态的诉求,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制度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背景下,必须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作为“子文化”的少数民族习惯法。 今天的学界由于时政所需,对和谐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并不鲜见,但联系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讨论这个问题的理论著述,还不是很多;有关吸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讨论和谐社会制度建构的专门著述,更几乎是付之阙如。而另一方面,近年来法学界对民间法的问题,相关资料和著述汗牛充栋,研究和争鸣颇多,但以和谐社会理论为视角的探讨比较少见。本文的新意正在于弥补今天的和谐社会理论对于历史和“小传统”的关注不足,而另一方面又立足于少数民族习惯法既有的研究成果之上,以关注社会和谐的独特视角,深入发掘、分析存在于历时的少数民族社区的民间法律规则以及运行情况,审视这些千年积淀的规则如何引导和建构社区和谐的生产与生活秩序,以便对今天的和谐社会建构,具有一定地启示意义。本文选择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是:由于该地区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多种多样,世居的少数民族多达29个,其类型覆盖了刀耕火种型、山地耕牧型、山地耕猎型以及丘陵稻作型四种经济类型的民族,习惯法的保存程度较高,可挖掘的习惯法资源丰富。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羌族、苗族、彝族习惯法的研究成果和资料较多,因此本文以这三个少数民族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本文在内容结构上共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强调,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习惯法是无法忽略的资源。文章首先从社会结构、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组织以及人与自然关系上概述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曼,廖航;关于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之冲突与互动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彭谦,赵龙淑;少数民族习惯法与西部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问题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03期
3 陆进强;少数民族习惯法与民族法制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4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论纲[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5 韩宏伟;;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社会功能及其考量[J];思想战线;2009年01期
6 何其鑫;杨音南;;侗族习惯法存在原因探微[J];船山学刊;2006年03期
7 刘侃侃;;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功能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8 冉瑞燕;;少数民族习惯法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民族;2007年03期
9 覃杏花;;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促进广西农村村民自治发展[J];梧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苏哲;;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1 龙玥;;刑事司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融合[J];经营管理者;2009年15期
12 郝唯茂;浅析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在稳定社会治安中的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13 高其才;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03期
14 谢晖;;民间法·民族习惯法专栏主持人手记(二十二)[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5 侯斌;;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历史与现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6 高夫;利用法律民族志研究南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重要成果——《论法的成长》读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17 李洪欣;陈新建;;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国家法制现代化建设的作用[J];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02期
18 于峰;;浅析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森林资源的保护[J];学理论;2010年36期
19 周勇;;习惯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历史地位[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04期
20 贺玲;;普米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探微[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潘志成;;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现状及趋势[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2 成中平;卿文波;;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人权问题刍议[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3 袁翔珠;;漓江源地区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习惯法调查与研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4 余贵忠;;少数民族习惯法在森林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贵州苗族侗族风俗习惯为例[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5 周相卿;;雷公山地区苗族习惯法中的榔规问题研究[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郭凤鸣;云南贡山丙中洛乡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嫣嫣;新疆少数民族习惯法价值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陈谌;传统与生态—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澜沧千年万亩古茶园的保护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3 吴双;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现代化转型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邓冠男;少数民族习惯法与政府行政行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5 张楠;法经济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法[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张立朋;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运用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2年
7 卫玮;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适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葛健;论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制定法的关系[D];吉林大学;2010年
9 邵萍;少数民族习惯法与行政法治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张明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意蕴——理论与个案的透视[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高潮;广西获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2项[N];广西日报;2009年
2 吴大华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民族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民族法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出路[N];贵州民族报;2011年
3 胡月军;正待兴旺的民族法学研究[N];贵州民族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