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农村少数民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滕骞  
【摘要】: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而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当其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国家和社会按照明文公布的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它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最后一道“安全防护网”,也是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工程。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这一制度在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论述。 我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中央的重视下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就全国范围而言,这一制度仍未成熟。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制度仍是一片空白。而许多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的特殊身份、民族习惯与对社会的融入度等因素也往往导致他们的贫困状况较汉族更甚,更难以解决。本文尝试将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研究从区域层面拓展至群体层面,以希望能够为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开展历程,并以此为引子提出国家在少数民族农村扶贫开发方面的规定与不足。 作为一名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研究生,笔者对处于农村的少数民族居民的整体贫困状况十分担忧。笔者通过相关数据和亲身体会了解到我国农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乃至全国城乡贫困人口中的比例都非常大,这一特殊人群是全国扶贫攻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人群。能否解决这些人口的温饱问题,使其走上致富道路,是能否巩固前一时期扶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并且也直接关系到我国民族的团结、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所以,笔者认为农村少数民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相配套的法律制度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并完善。而对这一制度及相配套法律制度的研究既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这一热点中的冷门,也是一大难点,很少有人系统做过论证。但这也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在,更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向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根据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状况以及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生活习俗特殊等特点,实施了特殊的民族政策予以照顾。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三项原则和许多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农民以及广大汉族地区的农村少数民族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地理、民族状况等种种原因,我国农村许多少数民族农民的贫困状况依然十分严峻: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绝对贫困人口多、面广、程度深、返贫率高。建立并完善农村少数民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相关法律制度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少数民族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与协调发展,更能解决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保证广大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对建立并完善农村少数民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提出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意见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这些内容在本文第三部分得到充分体现。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当前正在建设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党和政府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的决心和信心,适时提出建立我国农村少数民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相配套的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当前中国实际和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提出构建这一制度及相配套法律制度的难点和重点。因为国内关于农村少数民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政策非常少也很难收集,所以本文主要参照我国现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行情况、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指向及我国的民族政策等相关资料,侧重于对资料进行整合,进行独立思考,去粗取精、由此及彼,力求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国的农村少数民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与一般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诸多相似之处(前者是以后者为蓝本的),前者的实质也是相对后者的“特殊法”,但二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因为这一制度结合了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这些论述主要在本文的第四、第五部分。这两个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 虽然缺少法律的规定,但这一制度的构建却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继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我国政府在2006年12月召开的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更是首次明确提出将“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鼓励已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支持未建立制度的地区建立制度;2008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中央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极度重视也为构建这一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身为少数民族,笔者也深切体会到农村少数民族的贫困状况与特殊性,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诸多难点。虽然能力有限,但本人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希图通过自己的研究,“抛砖引玉”,使得一些学者、大家和政府相关部门能把目光扫描到这一领域,以使我国政府与专家学者能针对农村少数民族同胞的特点为其设计较为特殊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本文的写作只是笔者一个不太成熟的见解,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心,才作出这一选题。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甘晓薇;胡哲儒;;浅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福利依赖现象[J];中国市场;2011年32期
2 ;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的盛会——记第二届海峡论坛·两岸少数民族联谊交流会[J];台声;2010年07期
3 尹秦玲;;湖北省多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J];民族大家庭;2011年03期
4 刘书凯;;做好民族地区维稳行动中政治工作的着力点[J];政工学刊;2011年09期
5 王睿萱;;浅析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2期
6 孙家寿;;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模式的思考与建议[J];世纪行;2011年08期
7 栾静河;;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工作的思考[J];攀登;2011年03期
8 周应龙;;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防工作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思考[J];中国产业;2011年04期
9 刘珍珍;;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刘金宁;;桂林蝴蝶谷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7期
11 龙正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换届选举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年20期
12 潘高峰;;少数民族法信仰的现状、特点及培植国家法信仰的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13 祥子;;幸福生活源于90年前绽放的曙光[J];民族大家庭;2011年04期
14 陈江红;李年鑫;;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15 丁国峰;赵新龙;王祥军;;日本“低保”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6 邓群;刘绍卫;;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现状和对策[J];传承;2011年13期
17 侯春灯;;试论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J];探索;2011年03期
18 韦文广;;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6期
19 谢云鹏;;基于质性研究对孤寡老人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22期
20 皮学军;;嵌入性政治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发展——以湖南凤凰县火炉坪村为个案的考察[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荣;林华;;对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开发和引进人才的思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陈天湖;;少数民族地区摄影报道之我见[A];思考的相机——第八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张晓琼;;浅议如何在发展与变迁中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会[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十三次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蒙家池;;发展我州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几点思考[A];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三届、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99年
5 高中义;;少数民族革命史与民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A];全国少数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6 廖华;;论民间法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的贡献[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安永新;;明清时期贵州民族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8 吴道军;;贵阳市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9 吴晓萍;杨文谢;;地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与黔中族群关系的演变[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吴宗舜;史宽;阿斯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院前急救的特点及发展方向[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治海;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2 廖乐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林晓华;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4 胡其图;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能力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李彦;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草)实践及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王曲元;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周玉琴;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岳天明;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赖小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石宏伟;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D];江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骞;我国农村少数民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覃延华;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研究——对广西三江、金秀两县的调查[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亚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崛起的机理分析[D];延边大学;2003年
4 姚春玲;少数民族聚居区肉牛产业化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5 王君臣;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浅论[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邹蜜;中国民族贸易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齐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蔡磊;少数民族地区以村规民约为基础的社区森林资源保护[D];贵州大学;2006年
9 马振彪;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校本教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向昭怡;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泽;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贡献力量[N];张掖日报;2008年
2 记者陈丰;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院校交流经验[N];新疆日报(汉);2008年
3 曹凯 艾福梅 王军伟;我国加大力度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8年
4 记者 覃燕妮 实习生 伍夏;加大力度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N];三峡日报;2009年
5 记者 张春莉;加大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入[N];人民政协报;2009年
6 吴晓明;民建中央调研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情况[N];团结报;2009年
7 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赵志富;反贪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N];法治快报;2009年
8 记者 刘睿;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N];商洛日报;2009年
9 记者 马秀梅;抓住机遇 坚定信心 扎实工作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 发展步伐[N];民族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睿劼;“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成才计划”5年内将资助2万人次[N];中国民族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