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信用基础
【摘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关系到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和交易安全。经过“文革十年浩劫”的破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的美德受到极大冲击;再加上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阶段,许多制度尚不健全,市场运行尚不规范,商业信用缺乏,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显得格外迫切。公司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商事主体,公司信用基础的准确界定关涉公司信用制度的完善,完善的公司信用制度有利于降低公司制度运用的成本,提高公司制度竞争优势。本文从信用的语源开始分析,提出了公司动态信用结构与静态信用结构的划分,全文以动态信用结构的三个阶段为主线以静态信用结构中的资产要素即公司资产为核心逐步展开。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司信用基础的含义;第二部分为:历史沿革;第三部分为:现状及反思;第四部分为:重构。
第一部分:公司信用基础的含义。本部分包括公司信用的含义和公司信用基础的含义两个部分,首先是分析公司信用的含义,这部分内容从信用的语源、信用的含义及构成、公司信用的含义及结构三个方面展开,提出公司信用就是公司履行义务的能力和行为的社会评价。其次是尝试性地提出公司信用基础的概念,公司信用基础就是公司履行义务的保障,准确地界定公司信用基础的内涵以明确本文主题——公司信用基础的外延。
第二部分:历史沿革。以西方公司信用基础的历史沿革和中国公司信用基础的沿革为主线,采用历史分析方法厘清公司信用基础的发展脉络。首先是回溯了西方公司信用基础的历史沿革,通过找寻公司形态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各国、各地区的公司发展存有较大差异,但总体而言西方公司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轨迹:私人个体公司——无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对不同公司承担责任方式的差异的分析,可以发现西方公司信用基础经历了由出资人个人资产信用到出资人个人资产信用与公司资产信用结合然后再到公司资产信用的蜕变。其次是回溯了中国公司形态的历史,与现在公司联系最紧密的当属建国后的公司。建国后的我国公司信用基础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那就是公司信用基础经历了由所有制信用到资本信用的发展历程。
第三部分:现状及反思。该部分分为现状与反思两块,一是公司信用现状,先分析我国《公司法》资本信用理论确立的背景:理论基础不完善、公司经营活动混乱、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然后介绍我国《公司法》基于资本信用理论构建的信用制度,按照公司信用动态结构,以三个阶段为主线介绍公司信用现状,首先是公司信用开端:公司成立,此阶段的公司信用制度包括:最低资本制度、出资形式制度、资本形成制度。其次是公司信用变动:经营过程,经营过程中的公司信用制度主要有公司减资制度、转投资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等。最后是公司信用消灭:清算,清算是公司合并、分立之外的公司解散的必经程序。二是公司信用现状的反思,以公司动态信用结构为主干,以公司信用制度的缺陷为核心,试图揭示我国《公司法》信用制度的弊端。
第四部分:重构。以比较分析方法,介绍国内外关于公司信用基础的研究概况,为我国《公司法》的立法选择提供借鉴对象。在信用基础的应然选择与理论基础部分介绍公司信用基础的应然选择是公司资产,资产信用的理论基础是公司人格理论及债的担保理论(包括一般担保与特别担保)。公司信用基础由资本转向资产之后,公司信用制度面临重构,针对前文所述的公司信用制度的弊端,本部分提出了公司信用制度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