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周边国家体育交流的历程、历史贡献与发展前景研究
【摘要】: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受制于政治又服务于政治。随着时代的发展,外交的内涵有所扩展,新的外交形式层出不穷,体育外交就是其中之一。周边体育外交是我国国家整体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周边体育外交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阶段性特征,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著名的“乒乓外交”,再到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体育外交在我国整体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到,体育外交对促进国际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对我国的发展也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在整体周边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周边体育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周边体育外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新中国团结周边社会主体国家和新独立民族主义国家、在体育领域开展与帝国主义“制造两个中国”阴谋的斗争、宣传反帝反霸思想,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改善我国外交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21世纪,周边外交战略地位持续巩固,中国“大周边战略”趋势成型,“一路一带”战略出台与实施,体育外交继续发挥体育在改善周边国家中重要作用,加强与周边国家体育产业的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周边体育外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
|
|
|
1 |
刘明辉;;当前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厦门科技;2009年03期 |
2 |
魏海洋;;中国和平崛起背景下两岸体育交流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3年06期 |
3 |
魏海洋;;两岸体育交流的意义探析[J];科技信息;2013年10期 |
4 |
魏海洋;;两岸体育交流进程中的历史经验[J];科技信息;2013年08期 |
5 |
魏海洋;;两岸体育交流与合作的研究现状[J];科技信息;2013年14期 |
6 |
陈如桦,陈壮荔,陈融,邓先朱,高娅,周晓东;闽台体育交流合作的前景与对策[J];体育科学;1999年04期 |
7 |
陈如桦,陈融,陈壮荔,邓先朱,高娅,周晓东;闽台体育交流合作回顾与现状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0年03期 |
8 |
林建华,郑旭旭;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刊;2001年04期 |
9 |
谢军,魏宁,陈劲松,林勇;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现状及障碍与因素[J];体育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
10 |
李秉国;体育交流与韩中合作的现状和展望[J];当代韩国;2002年04期 |
11 |
林致诚,郭琼珠;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及其影响探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02期 |
12 |
兰自力,谢军,骆映;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
13 |
王冠华;大陆与台湾的体育交流[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
14 |
刘明辉;黄岐;刘素静;兰自力;徐卫华;;发挥厦门区位优势促进海峡两岸体育交流[J];体育学刊;2007年06期 |
15 |
王惠;林致诚;徐京朝;;体育社团对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影响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01期 |
16 |
刘明辉;刘英杰;;厦门与台湾体育交流合作的发展愿景及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
17 |
薛丽卿;郑红斌;;关注文化差异下的国际体育交流——对“国奥队英国打架事件”的反思[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18 |
潘华;;中日体育交流60年回顾[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
19 |
谢军;陈少坚;许建成;;海峡两岸体育交流政策之考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
20 |
王伟平;孔丽涵;;奥运模式: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基石[J];延边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