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视角下贵州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我国男性受择偶梯度和婚姻迁移的影响,在婚姻市场中出现大量男性过剩和男性婚姻挤压的现象,这部分男性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主要聚集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形成了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本研究以贵州省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同龄已婚男性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了解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个人及家庭的基本状况,对该群体的婚恋、生殖健康以及社会支持三个维度的现状进行梳理,同时比较与已婚男性的异同;呈现出了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在婚姻支付、健康知识与社会资本方面存在的困境;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分析农村大龄未婚男性陷入困境的成因。从社会支持的视角下,结合择偶梯度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生殖健康知信行理论的相关主张切入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困境出路的研究,为大龄未婚男性构建完整的社会支持体系,为该群体摆脱弱势处境、改善生活状况提供一定参考。研究发现,55.8%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这一数据高于已婚男性(35.6%);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年均收入是13811.34元/年,明显低于已婚男性;同时,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整体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过半数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婚恋方面,38.1%的没有谈过女朋友的经历,20.7%的没有人给介绍过对象,69.0%的在意至今尚未结婚,当地的结婚彩礼集中在2~10万元之间,给未婚男性带来了较大的成婚压力;在生殖健康方面,大龄未婚男性对性传播疾病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性知识的获取途径与性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相对局限;由于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缺失横向的夫妻关系和纵向的亲子关系,造成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社会资源缺乏的困境。最后,针对贵州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存在的困境,本文试图从社会支持的视角出发,厘清个人、社会和政府三者分别承担的主体责任,明确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社会支持系统的各要素分工,充分满足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需求;把握“大龄未婚男性自身—主体,外部社会资源—客体”的路径,提出提升大龄未婚男性自身能力、介入社会力量及政府政策支持的对策建议,为解决大龄未婚男性的困境提供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