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至民国时期沅江流域森林变迁研究
【摘要】:森林是地球之肺,在地球生态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着调节气候、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还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沅江流域位处湘、鄂、渝、黔毗连地带,历史上原始森林茂密,生息着土家、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林木产区之一。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经略的不断深入,该流域在明代至民国(1368-1949)近六百年间得到了空前的开发,森林面貌从原始自然林向人工林迅速转变。同时,流域境内各族人民在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独具特色的人工营林管护技术,再造了一次绿水青山。为深入这一问题的研究,本文将从以下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和研究意义,对有涉明代至民国时期沅江流域森林的历史文献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总结明代至民国沅江流域森林变迁的经验教训,对于指导今天民族山区经济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章沅江流域地理环境及明代以前的森林概貌。从气候、降水、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阐明沅江流域作为宜林区的优越条件,并指出明代以前这里大都为茂密的原始森林,动植物资源丰富,且人工林已有了局部的发展,为明代至民国人工营林发展积累了经验。第二章明代至民国时期沅江流域的森林变迁过程。分明代、清代、民国三个时期,分别阐述了沅江流域的森林变迁过程。指出随着人类的垦殖,沅江流域原始林大面积缩减,原生杉木、楠木等资源接近枯竭,从而被以人工杉木、油茶、油桐等高利润速生树种为主的人工营林所取代。另外,从流域一些与生态相关的地名,亦能反映流域的森林分布与变迁。第三章明代至民国沅江流域的森林变迁的影响。沅江流域的森林变迁对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工营林的规模化发展使沅江流域与全国市场融为一体,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消极的影响体现在开发的过度和失当,致使流域原始林大面积缩减,原先密布的瘴气已不见踪影,楠木等珍稀木材资源近乎告罄,引发了局部的生态衰退。第四章明代至民国沅江流域的森林变迁的原因探析。从林木贸易及经济利益、人口的增长和土地垦殖、政府的调控和民间管理机制、本土知识与人工营林技术四个主要因素,较为深入地剖析了沅江流域森林变迁的持续驱动力。揭示了沅江流域人工营林的发展不光是追求利益的结果,更有对生态价值的追求。余论。对明代至民国沅江流域森林变迁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找寻了其中对当代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今天,探讨沅江流域过去近六百年的森林变迁史,无疑为人类如何合理开发宜林山区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