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组成和烧结工艺参数对烧结矿相结构及强度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应用正交试验法、转鼓等常规检测和正交试验极差分析法研究了铁料搭配、碱度、燃耗和水分对烧结矿技术指标的影响;并借助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分析测试手段,深入研究了不同因素水平下烧结矿矿物组成、结构对其质量的影响,得出了普遍的变化规律,给出最佳方案进行工业试验,并分析影响工业试验时烧结矿矿物组成、结构的因素及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烧结矿质量,降低返矿率。
通过研究发现,在原料种类和工艺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印度矿和阳春矿的配比,采用铁料搭配水平4进行烧结,可以生成较多的铁酸钙和铁橄榄石,形成以熔蚀结构和粒状结构为主的烧结矿,有利于强度的提高。凡在烧结时能产生较多的液相,冷却时不是形成结晶较差的玻璃质,而是形成充分结晶的针状或树枝状、棒状铁酸钙;磁铁矿不是以块状孤立存在,而是被粘结相交织固结成熔蚀结构、粒状结构或共晶结构;气孔较少,且分布均匀;粒度较细;组织结构均匀的烧结矿均能提高质量。另外还归纳出有利于强度提高的工艺参数和操作制度。
分析工业试验和水钢现行生产的矿物组成、结构表明,水钢烧结矿以他形晶磁铁矿为主,铁酸钙为主要的粘结相,多形成熔蚀结构、粒状结构和共晶结构,强度较高;而在台车边缘和表层,由于存在较严重边缘效应和点火温度较低,使该区域的烧结矿组织结构疏松,局部呈蜂窝状或薄壁大孔状,铁酸钙较少而硅酸二钙和玻璃质较多,形成骸晶状结构和磁铁矿连晶,强度较低,致使返矿升高。工业试验时烧结矿的组织结构比现行生产的均匀,矿物组成、结构较差的烧结矿少且多集中在台车边缘和表层,使烧结矿质量得到提高,降低了返矿率。另外提出了改善台车边缘和表层烧结矿质量的措施。
|
|
|
|
1 |
伍成波;程小利;高阳;杨成;尹国亮;;碱度对南(京)钢低硅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性能的影响[J];烧结球团;2008年06期 |
2 |
王树同;蒋烈英;;包头矿在高炉冶炼中软熔成渣过程的岩矿相研究[J];钢铁;1983年06期 |
3 |
于素荣;于淑娟;王慧;;鞍钢人造富矿的矿物组成与显微结构分析[J];鞍钢技术;2006年05期 |
4 |
许斌,张清岑,李贵奇,肖奇,刘国庆;烧结矿矿物组成、结构与冶金性能的关系[J];烧结球团;1998年03期 |
5 |
许传智;;烧结矿中铁酸钙组成结构与反射率的关系[J];武钢技术;1986年06期 |
6 |
文光远;鞠永福;高小强;蒋光合;杨孝明;龚文渠;;重钢5号高炉烧结矿冶金性能的研究[J];四川冶金;1991年01期 |
7 |
王津平;烧结矿矿物组成与结构对其强度的影响[J];包钢科技;1999年04期 |
8 |
李光森;金明芳;储满生;李小刚;沈峰满;;含氟烧结矿硅酸盐粘结相自身的强度[J];钢铁研究学报;2008年01期 |
9 |
李光森;窦力威;尚策;沈峰满;;铁酸钙粘结相自身强度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0 |
任允芙,蒋烈英,王树同;MgO在人造富矿中的赋存状态及作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
11 |
张玉柱;徐研;司新国;张庆军;马雪刚;;不同氧化镁含量烧结矿粒度分布的分形研究[J];钢铁;2007年09期 |
12 |
郝素菊;李超;方觉;张玉柱;;小型烧结——一种研究烧结过程的新方法[J];烧结球团;2007年02期 |
13 |
;铁合金文摘THJ1123—1141[J];铁合金;1991年02期 |
14 |
张敬东;李殷泰;毕诗文;杨毅宏;;广西贵港高铁铝土矿综合利用研究——铝酸钙炉渣成分对Al_2O_3浸出率的影响[J];轻金属;1992年08期 |
15 |
李小钢,沈茂森,沈峰满;一种新型烧结矿——包钢第三代烧结矿[J];钢铁;2003年06期 |
16 |
刘继权;段祥光;;改善包钢烧结矿RDI的研究[J];烧结球团;2008年02期 |
17 |
潘宝巨,郑信懋,冯贵忠,葛铸高,周原,朱来斌;梅山精矿粉烧结矿研究[J];钢铁研究学报;1991年01期 |
18 |
R·Nicolas;汪兵;;比利时Cockerill公司Ougree厂的烧结车间[J];重型机械;1980年10期 |
19 |
韩奕和;;烧结矿槽上过筛的效果[J];炼铁;1982年02期 |
20 |
孙庆和,邹永保;烧结矿的冷却及其余热利用[J];冶金能源;198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