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矸石基质改良及草被植物适应性研究
【摘要】:
本文以贵阳市花溪区麦坪乡康寨村附近煤矿废弃地为考察对象,对煤矿废弃地进行实地植被调查与典型分析。结果表明,煤矿废弃地环境恶劣,煤矸石堆场附近水质泛黄,污染严重,土质也较差,其中还富集着一些重金属,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植被调查发现,在停排煤矸石数年后仅靠自然作用也会出现少量植被。停排煤矸石50年左右废弃地上的刺槐+油茶+黑麦草群落恢复得较好,其物种数达到17种,总盖度达到10%,多样性指数为0.9256,均匀度指数为0.9296。为了进一步研究草被植物在煤矸石基质上的适应性,采野外排放10年前后的煤矸石带回实验室进行了混合改良并植草。植草结果表明,多年生黑麦草对这种改良后的煤矸石基质较为适应。煤矸石基质辅以粉煤灰,污泥,木屑混合改良效果较好,其质量混合比例在1000∶125∶100∶50草被长势最佳。在多年生黑麦草播种几个月后长势最旺盛的叶丛期,株高最高可达20.0cm,叶绿素含量达到17.05mg/L。研究发现,混合改良并种植多年生黑麦草的煤矸基质淋溶液中的pH(H~+),Fe~(3+),Mn~(2+),SO_4~(2-)这四种主要污染物质离子浓度,由于作物根系的大量吸附,溶出浓度会减小,接近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pH值在7.2,其余离子最高浓度分别为1.2 mg/L,0.4mg/L和188mg/L,比煤矸石堆场附近水样中的离子浓度明显降低。此外,煤矸石基质混合改良植草后,植过草被的基质较未植草混合基质的养分也有一定提高,速效N提高3.5%,速效P提高4.8%,速效K提高2.6%,以速效N提高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