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矮脚鸡矮小基因的系统研究
【摘要】:
在上世纪初人们在家畜和家禽中发现矮小型基因,目前已经在家禽中发现八种矮小基因,其中性连锁矮小基因dw研究较多,已对该基因进行了精确定位并明确其作用机制。但对常染色体上矮小基因国内外研究很少,在国内基本属于空白。兴义矮脚鸡是濒临灭绝的贵州特有的地方鸡种,贵州大学科研鸡场在对其进行抢救性保种和选育过程中发现,选留矮脚的个体不论是正反交还是自交,在每个世代中总是出现矮脚和高脚两种类型的个体,并且在胫长、趾型、体重、胚胎发育等方面与性连锁矮小基因所表现出的性状完全不同。本文对这一罕见的现象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
1.建立的兴义矮脚鸡家系中,连续4次统计兴义矮脚鸡自交F_1代中只出现矮脚和高脚两个性状,其分离比例接近2:1,经卡方检验,P>0.05,F_1代观测数与期望数差异不显著,这是经典的孟德尔3:1比数的变异型。为了进一步确定其遗传方式,利用兴义鸡中高脚和矮脚进行正反交和高脚的自交。结果显示:正反交结果一致,矮脚、高脚的分离比接近于1:1。兴义鸡中的高脚自交F_1代中全部为高脚。由此判定兴义矮脚鸡矮脚和高脚这对性状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且矮脚对高脚是显性,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并且呈现显性纯和致死。由此确立了兴义矮脚鸡矮脚的遗传控制方式。
2.孵化过程中出现的早期胚胎规律性死亡现象,我们对兴义矮脚鸡胚胎死亡时间和早期死亡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兴义矮脚鸡胚胎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入孵的48~72小时。早期胚胎死亡率平均达24.3%,接近25%(P≥0.05)。在1日龄的矮脚鸡中发现由软骨发育不全引起的双侧坡脚或单侧坡脚的脚趾畸形现象。比例为4.5%~6.0%。
3.前面的结果表明确定兴义矮脚鸡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Cp→cp所控制,根据兴义矮脚鸡出现的矮脚、早期胚胎死亡、脚趾畸形性状,利用候补基因法选取表型相似的候选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研究此基因。在所选用的三个候补基因中只有胚胎致死基因测序结果良好,测序527bp,包括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两个外显子均没有出现碱基的改变,但内含子出现不同的突变位点。矮脚鸡出现4个突变位点,高脚鸡出现3个突变位点。在内含子107位点出现T-C的突变,190位点出现A-G突变,248位点出现C-T突变,两者出现三个共同的突变位点。矮脚鸡325位点出现C-A突变,而高脚未改变。因此,胚胎致死基因可以被认为是Cp的主效基因。
4.兴义矮脚鸡是列入贵州省畜禽品种志的地方鸡种,具有肉质细嫩、体型丰满、肉蛋兼用等特点,是培育具有地方特色优质鸡的优良育种素材,但存在孵化率低、高矮脚分离、脚趾畸形、体重差异大的现象,这些现象长期没有得到解释,本研究从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上阐明了兴义矮脚鸡以上现象的形成机制,并且为剔除这些有害基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途径。
|
|
|
|
1 |
朱凤艳;鸡胚胎的21天[J];农民致富之友;2005年09期 |
2 |
张知良;鸡胚胎疾病及其防治[J];江西农业科技;1988年01期 |
3 |
刘文生;鸡胚胎期营养吸收特点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1979年04期 |
4 |
谢蓓,黄海,胡小芬,曹祥荣,黄启忠,李震;鸡胚胎原始生殖细胞体外培养[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年02期 |
5 |
苗向阳;丁淑燕;郝慧芳;杨文胜;;精子介导法制备转基因鸡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7年07期 |
6 |
潘莹;刘艳艳;楚宁宁;宋学雄;;17β-雌二醇对鸡胚原始生殖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09年01期 |
7 |
王金中;;鸡胚胎病[J];现代畜牧兽医;1988年03期 |
8 |
李碧春,肖小珺,陈国宏,秦洁,蔡琳琳;鸡胚胎原始生殖细胞对不同冷冻体系适合性的研究[J];解剖学报;2005年05期 |
9 |
余飞;孙国波;孙鹏翔;何先红;倪黎纲;李碧春;;鸡胚精原细胞体外转染EGFP方法的比较[J];畜牧兽医学报;2008年02期 |
10 |
;加拿大科学家计划用鸡胚胎“复原”恐龙[J];中国家禽;2009年18期 |
11 |
严毅梅;;对肉鸡胚胎注射营养物质的研究[J];北京农业;2010年19期 |
12 |
贾存灵;魏泽辉;;鸡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2010年12期 |
13 |
班谦;赵宗胜;曹体婷;;家鸡胚胎发育过程DNA甲基化的MSAP检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
14 |
秦洁;蔡琳琳;李碧春;韩威;周冠月;吴宏;孙思宇;;鸡胚胎原始生殖细胞的体外培养[J];中国兽医学报;2006年04期 |
15 |
孙鹏翔;陈昊;葛剑辉;孙国波;余飞;陈国宏;赵文明;李碧春;;鸡胚胎原始生殖细胞转染EGFP基因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年03期 |
16 |
刘艳艳;潘莹;曹国强;张进玉;于晓云;张圆;宋学雄;;寿光鸡胚原始生殖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观察[J];中国畜牧兽医;2009年01期 |
17 |
;鸡胚胎蛋壳外培养孵化在北京农业大学试验成功[J];中国畜牧杂志;1990年04期 |
18 |
齐铁英,张亚华,崔浩,张继东;利用鸡胚胎或鸡胚胎加适量鸡胚绒毛尿囊膜生产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活疫苗的初步试验[J];中国兽药杂志;1995年02期 |
19 |
刘旭光;鸡胚胎操作技术[J];中国畜牧杂志;1998年01期 |
20 |
Joseph M.Mauldin
,王晓飞;鸡胚胎逐日发育的外部形态特征[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