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人群和非高血压人群中周围动脉压和中心动脉压的关系
【摘要】: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索在高血压病人群及非高血压人群中周围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情况,明确周围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关系,高血压和非高血压人群中的二者关系有没有差异。
方法:纳入97例行左心导管术者,分为高血压组及非高血压组;用导管直接测定升主动脉处中心动脉压反射波增强压力(AP)、主动脉输出压(PI)、中心动脉舒张压(CDP)、中心动脉波起始到反射波起始的时间(IT),计算中心动脉脉压(PP,为AP+PI)、中心动脉收缩压(CSP,为PP+CDP)、反射波增强指数(AI,为AP/PP);同时用袖带汞柱血压计测定右上臂肱动脉压。
结果:1.一般情况:其中男性54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58.7±13.3岁。与非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组血浆吸烟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如年龄、体重指数、血糖、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2.所有研究对象的袖带法测定的肱动脉收缩压显著高于用导管法测定的升主动脉收缩压,P0.001,而舒张压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平均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升主动脉收缩压均比肱动脉压低,P0.01,非高血压组收缩压差值明显高于高血压组,两者之间比较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舒张压差值没有统计学差异。4.两组脉压差随年龄增长两者间差距逐步缩小,但脉压的绝对值都增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射波的增强压力增高,压力增强指数比值增大,反射波起始时间提前。50岁后有显著差异(均P0.01)。
结论:袖带法所测的肱动脉收缩压不能完全代表中心动脉收缩压。而将研究对象分组后发现,非高血压组较高血压组两者间的差异更显著,随年龄增长,两组的PP差距有缩小趋势,表明升主动、肱动脉收缩压差值与升主动脉脉压显著正相关,进一步证实动脉硬化决定二者的不一致性。两组随年龄增长都出现中心动脉压增强压力、增强指数的增加及反射波时间的缩短。中心动脉的PP增高是发生心血管危险的较强的预报因子,对高血压患者,特别是中青年发病人群的治疗,应该注意降压药物对中心动脉压的作用。肱动脉压不能完全替代CAP的作用。
|
|
|
|
1 |
何新兵;李锡光;;与时俱进论高血压病的辨证[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年会暨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8年 |
2 |
刘昌智;;论高血压病的脉象[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创新优秀论文集[C];2002年 |
3 |
佟士芹;;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指导[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
4 |
谌奎芳;梅建红;陈家峰;孙海琦;;高血压继发心脏.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
5 |
刘莉;;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A];中医护理工作经验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2年 |
6 |
何新兵;;与时俱进论高血压病的辨证[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
7 |
姜晓云;;高血压病人的情志护理[A];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
8 |
傅静;杨峰;张慧;王茉莉;李艳;雷倩;;护理健康教育干预对高血压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
9 |
王君;;高血压的社区防治[A];第二届第二次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
10 |
卜敏锐;朱宁;李军;;高血压病人的白大衣现象[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