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寨旅游地地方性要素演变过程研究
【摘要】:民族旅游村寨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和孕育产生此文化的自然环境的结合体,以其自身特有的民族村寨文化和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相糅合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与提供整套旅游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村寨旅游迅速兴起,旅游介入下传统村寨转变为民族旅游村寨过程中,从相对封闭的原生“物属”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物属”,在“发展要义”的擎动下,旅游成为村寨社会系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带有岁月感的人地结合体逐渐改变与演化,对于这种改变,当地应该如何保护等问题值得深思。基于此,本文以肇兴侗寨的地方性要素为研究对象,借助地方性理论,结合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分析和贵州肇兴侗寨样地的实际调查数据,运用GIS空间插值方法分析旅游影响下民族村寨地方性要素演变过程,进而阐述肇兴侗寨的地方性要素演变结果,并解读造成其演变的机理,促进民族旅游村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旅游影响下,物质形态、内在文化和动态环境共同构成了民族村寨旅游地地方性的表现形式。旅游介入后,肇兴侗寨景观维度改变最为明显,村寨空间向商业化和综合化发展,并在权力和资本的运作下,村寨地方性要素逐渐发生演变;(2)旅游介入后,不同利益主体参与到肇兴侗寨的旅游发展中,肇兴侗寨地方性要素的演变以及新地方性的产生是肇兴侗寨旅游空间内不同利益行为主体共同持续建构与再生产的结果。(3)外来文化对肇兴侗寨文化因素产生双向作用,一方面威胁当地地方性存在,使当地地方性要素发生演变;另一方面又使当地产生自我保护功能,促进侗寨居民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提升。(4)肇兴侗寨地方性要素发生演变的主要机制为他者认知和利益诉求,资本、权力、社会关系以及文化想象均在肇兴侗寨地方性要素演变的过程中起了作用。(5)旅游介入后,肇兴侗寨呈现出极强的“外向性”和“可塑性”,肇兴侗寨的地方性没有呈现出“地方化”与“现代化”的绝对对立,也没有出现完全的“非地方”与“无地方性”,而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新地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