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调适: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变革研究
【摘要】:教学管理制度是大学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维持大学生群体正常学习秩序而人为设计制定的一种管理、约束的制度机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一套标准化、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本研究聚焦于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依循问题提出、理论探讨、实践研究、冲突表现、根源剖析、调适建议的研究路径,从“教学管理制度冲突——教学管理制度调适”的视角展开论述。本研究基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视角来构建理论分析框架,采用斯科特提出的“规制性要素、规范性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制度分析框架对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探究。通过运用质性文本分析法对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文本进行分析,并结合大学生访谈对制度文本分析做有益补充,最终归纳总结出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本身在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认知—文化性要素三方面的具体构建现状,即形成以三体系为中心的规制性要素、构建以培养“什么人”为中心的规范性要素、生成“共同意义”的认知—文化性要素。随后,按照斯科特的制度分析框架对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认知—文化性要素所产生的冲突做了研究阐述,结果表明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存在显著问题,仅在技术层面考虑教学管理制度如何建设的问题,没有将文化因素置于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的应有位置,由此引发了教学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危机。基于此,结合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理论对制度变迁的解释,对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冲突产生的根源进行探究,发现传统办学观念的制约、基于制度同形性的路径依赖惯性、主观认知偏好与行为能力障碍、相关主体的利益博弈与诉求等是造成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陷入冲突困境的原因所在。最后,遵循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统一、制度规约与文化引领相统一、兼顾制度变革中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的调适原则,从制度逻辑重塑、制度要素重构两方面提出调适路径,形成社会、高校、学生等各方共同参与并发挥作用的调适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