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石材开采迹地生态复垦技术与示范研究
【摘要】:喀斯特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特殊的“人地系统”。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环境趋于恶劣化,并影响到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之陷入“越穷越破坏,越破坏越穷”的恶性循环。
近年来,由于建筑业的兴起,对建筑原材料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石材开采业随之迅猛发展起来。因为没有合理的规划,在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中开采石材造成了大量地表塌陷、废弃岩土压占土地、人为水土流失加剧、区域性水破坏等环境问题,增大了治理石漠化的难度,同时其破坏程度已经影响到了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在现有的条件下,大多数石材开采都是“掠夺式”开发,导致了开采地周围的环境遭受极大的破坏,难以恢复到破坏以前的状态。所以我们只有通过生态复垦,尽量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进而通过对破坏者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坚持“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使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以生态经济学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等为基础,人工造林为主要技术指导,运用室内工作与野外工作相结合,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花江示范区内不同生态复垦模式的样地进行调查,记载其地形部位、海拔、坡度、坡向和母岩等地貌小环境,初步了解整个示范区石材开采迹地的分布状况;然后针对示范区的实际情况,立足于三种模式(自然状态复垦模式、简易立体化复垦模式、工程化复垦模式),尝试小范围内的作物种植,作为复垦模式的试验区;以 20×10 ㎡面积作为对比标准,对各复垦模式试验区内的所有物种
II
进行每木测定,同时在试验区内进行固定样地的季度性调查,以此推断出
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的情况;并在此过程中,实地测绘石材开采初始状态
剖面图和三种复垦模式剖面图。
在花江示范区,农业生产水平低,社会条件较差,人类开发活动结构
单一,商品生产观念淡薄,客观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起点低、难度大。
本次实验首次将石材开采迹地定义为:当地农户采用一定的技术力量,凿
取大理石用于建材加工和道路建设原料而遗留下来的荒废地。复垦模式的
设计旨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变贫困落后山区“掠夺式”粗放经营所
造成的人地矛盾紧张的局面,从而摆脱“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困境。
通过监测说明:无论是采取自然方式的模式,还是采取人工造林方式的模
式,相对于原始状态的石材开采迹地,其植被覆盖率都有明显的提高。结
合花江示范区实际情况,对三种模式进行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对
比而发现:自然状态复垦模式在生态效益上效果明显,投入成本小,但是
经济效益差,达不到预期目的;工程化复垦模式生态效益差,投入成本比
较昂贵,加之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所以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性极差;
简易立体化复垦模式的配置结构比较合理,生态效益相对较好,人力、物
力的投入较为合理,较好体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比较适合花
江地区实际情况,也是农户比较乐意接受的方式。本次试验也有不足之处,
模式中选用的葡萄苗木,由于花江地区频繁的冰雹袭击,加之病虫害和管
理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其种植结果不理想,几乎使种植失败。
通过具体监测,我们发现了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在方法上需要减少
人为造成的误差和拟定一个测量标准;针对示范区采石业的合理布局和生
|
|
|
|
1 |
秦麟书;贵州皮革工业现状[J];西部皮革;2001年02期 |
2 |
;为民众健康 我们不断创造 中国驰名商标[J];人民论坛;2002年10期 |
3 |
杨惠明,刘诗荣;贵州地区油气勘探反思[J];贵州地质;2003年01期 |
4 |
李亚军,杨仕杰,李海燕,刘廷英;对贵州师范大学99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J];环境教育;2003年06期 |
5 |
杨洪;黄忠敏;倪旭;;贵州小叶苦丁茶多酚类物质研究[J];茶世界;2007年07期 |
6 |
王景腾;马丽;刘娇;;剑河南加石英脉型金矿地质特征[J];贵州地质;2008年04期 |
7 |
张强;;茶香荡漾在湘江河上[J];茶博览;2009年08期 |
8 |
廖静文;;品国酒茅台 谈文史天地 游贵州风光[J];文史天地;2009年11期 |
9 |
;云南贵州面临西部电荒困局[J];石油和化工节能;2008年02期 |
10 |
潘学荣;充分发挥贵州有色金属工业的优势[J];理论与当代;1994年04期 |
11 |
管家骝;;贵州名优茶品质特征及加工机械化[J];贵州茶叶;2003年02期 |
12 |
赵剑英;中铝贵州分公司矿产资源战略分析[J];轻金属;2004年02期 |
13 |
张莉,周康;贵州省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
14 |
程金平,胡卫萱,马黎,王文华,刘晓洁,瞿丽雅;贵州万山汞矿汞污染生物健康效应[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
15 |
枫叶;;徐伦书使乡土菜变得精致[J];中国食品;2006年04期 |
16 |
舒畅;;不同生命间的奇妙相逢[J];当代贵州;2007年07期 |
17 |
杨柏;;贵州绿茶营销的时空聚焦与策略选择[J];当代贵州;2007年10期 |
18 |
刘平;;贵州铝土矿伴生镓的分布特征及综合利用前景——九论贵州之铝土矿[J];贵州地质;2007年02期 |
19 |
强春云;;细数贵州面条[J];四川烹饪;2007年08期 |
20 |
郑建军;;浅析贵州二叠系上统龙潭组27号煤层的聚煤规律[J];中国煤田地质;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