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运用研究

张立朋  
【摘要】: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提高法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实践中,国家制定法是纠纷解决的重要且广泛适用的实体规范,,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存在着多种的纠纷解决依据和规范,包括国家制定法、习惯法等,而这些依据和规范之间也存在诸多差异。少数民族习惯法作为多元纠纷解决依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其本身发生了变迁,苗族习惯法的变迁就印证了这一点。同时,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适用少数民资习惯法解决纠纷过程中,其必须遵循一定的实体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 民俗习惯并非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术语,近年来,学界对其研究较为深入,其在民间纠纷的解决中的运用状况以及其应用于司法领域的条件和规则对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适用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基于对变迁中的苗族习惯法的实地调查和分析,构想了少数民族习惯法适用的路径建设。 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适用问题的核心是其适用规则及其制度建设,应该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运用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原则、程序。完善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运用制度建设。汲取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规范,正确甄别少数民族习惯法,有区别的剔除消极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习惯法在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中的积极作用,规范村规民约,提高主体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认知水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曼,廖航;关于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之冲突与互动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彭谦,赵龙淑;少数民族习惯法与西部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问题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03期
3 陆进强;少数民族习惯法与民族法制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4 韩宏伟;;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社会功能及其考量[J];思想战线;2009年01期
5 何其鑫;杨音南;;侗族习惯法存在原因探微[J];船山学刊;2006年03期
6 刘侃侃;;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功能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7 冉瑞燕;;少数民族习惯法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民族;2007年03期
8 覃杏花;;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促进广西农村村民自治发展[J];梧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苏哲;;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龙玥;;刑事司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融合[J];经营管理者;2009年15期
11 杨军;刘娟;;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控制[J];思想战线;2008年S2期
12 张红,周相卿;婚姻法对结婚的限制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冲突和法律思考——以贵州苗族为视点[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13 郝唯茂;浅析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在稳定社会治安中的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14 郭婧;;论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循环经济建设的作用——以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调查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5 高其才;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03期
16 谢晖;;民间法·民族习惯法专栏主持人手记(二十二)[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7 侯斌;;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历史与现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8 高夫;利用法律民族志研究南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重要成果——《论法的成长》读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19 李洪欣;陈新建;;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国家法制现代化建设的作用[J];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02期
20 于峰;;浅析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森林资源的保护[J];学理论;2010年3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志成;;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现状及趋势[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2 成中平;卿文波;;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人权问题刍议[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3 袁翔珠;;漓江源地区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习惯法调查与研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4 余贵忠;;少数民族习惯法在森林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贵州苗族侗族风俗习惯为例[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5 周相卿;;雷公山地区苗族习惯法中的榔规问题研究[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6 腊达娜;;论老挝苗族习惯法[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7 霍柯言;;苗族习惯法中“和”“无讼”文化内涵——对于重构我国诉讼文化的一点借鉴[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8 周相卿;;雷公山地区苗族习惯法表现形式的实证分析[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9 曹春风;;律师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路径[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保中;;社会纠纷解决:行政机制及其优势[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郭凤鸣;云南贡山丙中洛乡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文香;蒙古族习惯法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费先梅;清代豫西地区水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8 程凯;社会转型期的纠纷解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婷婷;社会治理视域下的人民调解—功能与再定位[D];南开大学;2013年
10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朋;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运用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2年
2 杜嫣嫣;新疆少数民族习惯法价值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3 张楠;法经济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法[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卫玮;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适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陈谌;传统与生态—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澜沧千年万亩古茶园的保护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6 吴双;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现代化转型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7 葛健;论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制定法的关系[D];吉林大学;2010年
8 张明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意蕴——理论与个案的透视[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9 邵萍;少数民族习惯法与行政法治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杨丽姣;论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和互动[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宝英;“只要工作到位,矛盾纠纷可在基层解决”[N];广西日报;2007年
2 吕晓将;真正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N];廊坊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谭建伟;调解巧手妙解国际贸易“结”[N];深圳特区报;2006年
4 朱兴忠;甘州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力度[N];张掖日报;2007年
5 本报特派记者 魏小毛;宋鱼水:提高知识产权确权纠纷解决效率[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6 刘 辉;开县法院六千六百件纠纷解决在家门[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记者 高建进;莆田:多元调解衔接机制促和谐[N];光明日报;2009年
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陈杭平;多元主体“请进来” 矛盾纠纷“交出去”[N];人民日报;2011年
9 主讲人 范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专家共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卫建萍 本报通讯员 王治国;调解的是纠纷 倡导的是和谐[N];人民法院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