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花溪龙井村历史文化变迁研究
【摘要】:龙井村是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的一个布依族村落,迄今已有600年历史。笔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搜集龙井村家谱、碑刻、访谈等资料,并参与观察婚礼、丧葬、谢土、酿酒等活动,结合传统史志,运用民族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学科方法,对龙井村王氏、蒙氏、罗氏、龙氏四个家族迁入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对龙井村稻耕及酿酒的生计方式、节日文化、婚姻文化、丧葬文化的历史变迁作出探讨性思考。自明初以来,王氏、蒙氏、罗氏、龙氏四个家族依次迁入龙井村,共同书写了龙井村的历史文化。四个家族的迁入过程都有“祖籍江西”的族群记忆,且呈现出从单一家族建寨到多姓杂居的特点。四个家族陆续迁入后,形成300余年稳定发展的格局,这其中既有龙井村地理环境的优势,作为青岩城三级防御体系重要成员的外部原因,也有龙井村村规民约,家规戒条的内部约束力,使得龙井村家族之间通过联姻、改姓、拜师学艺、帮工等形式良性互动,形成紧密的地缘、血缘、姻缘关系,促进了龙井村的发展。生计方式指人们相对稳定且持续地维持生活的计谋及方法,龙井村最典型的生计方式是稻作和酿酒。1949年后,龙井村传统稻作方式向现代化转变,具体表现为从牛耕转向机耕,从农家肥转向化肥的使用,从人工选种转为市场购种,从大田育秧转为旱育秧,从天然井水灌溉转为人工修渠灌溉。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龙井村大力发展旅游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龙井村稻作主体地位下降。此外,酿酒也是龙井村典型的生计方式之一,龙井村传统酿酒以米酒和刺梨酒为主,数百年来酿酒的流程和技艺基本保持古法。但是1949年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龙井村酒药从采集天然草本进行自制,转向了从市场购买成品,同时龙井村的酒礼文化也向着划酒拳的简化、酒歌内容的现代化,以及传统节日饮酒禁忌的弱化转变。节日文化是龙井村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之一,其中典型的节日为谢寨土、谢家土、清明祭祖、六月六秧苗会等。龙井村村寨现在保留着四座土地庙,且各家都有自己的家宅土地神,龙井村村民每遇村寨、家族、个人重大事宜都会进行谢寨土、谢家土仪式。龙井村村民经历了从泛化无形的一切土地崇拜,到具像神格化土地神信仰的变迁。1949年以后,龙井村清明祭祖从家族共祭转为三四家打平伙,清明祭祖人数规模大为减少,向着更简约、文明、环保等方向转变。此外,龙井村传统六月六要举行秧苗会,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龙井村秧苗会习俗近年逐渐淡化,现在几乎不再举办。龙井村布依族习俗的产生和变迁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布依族同胞对多元一体国家的向心力,积极融入主流文化的主观行为。婚姻文化是因男女双方社会关系缔结而形成的文化习俗。笔者以(龙井)《龙氏族谱》为中心,对龙井村婚姻圈的扩大进行分析。发现龙井村从明清时期到21世纪,婚姻圈不断扩大,从村内婚、邻村婚不断向省内婚、跨省婚发展。同时参与观察龙井村婚礼仪式,考察其婚礼文化不断简化,分析“不落夫家”习俗产生、特点以及消失的原因。随着国家经济、政策、交通等不断的发展,龙井村人的婚姻习俗也随之更加开放、简约、文明。丧葬文化是龙井村布依族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龙井村传统丧葬仪式的十二个环节进行考察,进而通过参与观察龙井村老人丧葬仪式,发现1949年以后,龙井村丧葬仪式基本保留传统布依族丧葬的流程,但是具体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也有变迁。主要表现为从砍牛到砍鸡,从火葬到棺木土葬,从守孝三年到送饭三次的转变,这体现了布依族人从“事死如事生”到重视生前赡养,死后薄葬观念的转变,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观念逐渐转变,丧葬习俗不断革新,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