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组织化视角下“村改居”社区社会秩序研究

田金娜  
【摘要】:城市化进程中的“村改居”社区,作为转型社区面临着社会秩序的重建和社区再组织化的难题。如何认识和解决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这一基本问题,构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议题。本文以昆明东南的彝族社区Z村城市化中的社区转型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理论文献的研究,运用组织化理论对Z村社会变迁中的自组织和他组织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转型社区的组织变迁与社会秩序建构之间的关系,试图对当代中国社会城市化发展中的农村社区转型作出理论的思考和分析。本文通过对组织化理论的阐述来探讨论题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从田野调查来揭示Z村的传统组织形式在不同时期的变迁情况,以及它对人们的生活秩序带来的影响。并在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对Z村面临的组织化缺失而出现的社会失序问题进行分析。全文包括六个部分。导论首先是对本文的研究缘起、现实依据和理论背景与研究意义的介绍,而后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进行回顾梳理和反思,继而阐述了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最后是对本研究的田野点的介绍。文章分析了Z村组织变迁的历史,意在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为我们今天理解自组织提供历史文化的视角。第一章以组织化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为题,对本文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分析社区社会秩序问题的根源。对社区组织化中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关系进行分析,重新理解与界定作为组织化基础的自组织,从图式理论这一发生认识论的角度对自组织原理加以再理解,为本文的探讨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变迁中的组织形式、组织体制进行分析,揭示农村社会变迁与中国社会现代化中的城市化发展特点和问题,为开展论文的分析提供历史的视角和组织演变的认识。第三章和第四章是以一个具体的社区——Z村的社区组织演变为对象,从Z村这一具体对象的社区组织化发展与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变迁着手,将社区组织的演化置入历史和现实的场域之中,分析Z村在历史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变化的社区组织结构秩序,及其当代急剧的社会变迁中所经历的演变。通过对社区组织与社会秩序之关联进行历时与共时相映照的分析阐释,指出当前Z村在“村改居”社区转型中,由于社区自组织的缺失和社区组织化危机所导致的社区秩序混乱社区重建面临的难题。其中,第三章是对传统农村社会Z村社区的组织化特征作历史探讨,通过历史性分析来揭示社区组织演变的基本特征。第四章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对当代Z村社会变迁和组织演变的历史进行分析。第五章旨在对本论文所提出的处于社会变迁中的转型社区社会秩序建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论述和总结。以当前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背景,探讨促进社区秩序和谐的组织化条件因素,阐述在城市化的社区转型中社区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自组织与他组织相结合的社区组织化对社区发展的内源发展机制和根基作用。进而指出社区组织化是实现社区重建和社区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论证社区组织建设的必然性、内容和社区组织化对社区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对本文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另一方面指出社区发展的未来在于建立城市化的社区组织体系,形成城市化的社区社会秩序,促进人的城市化发展,即村民变市民的完成。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意义进行总结性阐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的可能性进行思考。通过研究探索,本文的研究结论是:首先,社区自组织作为维系社区生活秩序和适应社会变迁的内源因素,在社区组织化的进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一个稳定有序的社区,其内部总是有较完整的自组织体系在发挥作用。一旦这种自组织状态遭到破坏,或者他组织取代自组织,社区要么失去活力,要么陷于混乱。其次,社区自组织不能单方面的发挥维护社区秩序、促进社区发展的作用,他组织也具有不可或缺,在某些情况下对社区的稳定和繁荣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因而,将自组织动力和他组织推力相结合,辨证理解二者在建构社区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对研究社区组织化具有原理性的理解和解释作用。最后,在“村改居”社区的城市化转型中,社区社会的现代化不同于传统封闭社会的社区关系和社区组织结构,异质性的“有机团结”社会关系取代了同质性的“机械团结”社会关系,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多样化,靠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来维系的社会团结,被业缘关系和契约关系连接的社会团结所取代而成为主导性的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型社区的组织化中,自组织的形式和内容也必须现代化而与传统自组织相区别,向着合作、互助、服务和平等共享的方向发展;而他组织的方式也必须改变其传统的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威对社区进行行政干预、强制,变为尊重、支持、引导和民主协商的方式来建构社区社会秩序,推动社区的稳定和繁荣。这就不仅需要从一般原理上阐述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理论,更需要从经验中对复杂的“村改居”社区的城市化转型进行个案研究,从而避免教条化和行政化的思维产生的片面性误导或影响我们的认识与实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未都;;规则[J];留学生;2017年03期
2 土豆泥;;不随便开玩笑[J];小雪花(小学生成长指南);2017年04期
3 殷昭清;;“技术垄断”理论下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分析和反思[J];电视指南;2017年09期
4 马未都;;也说规则[J];新西部;2017年Z1期
5 本刊评论员;;让法治护航振兴发展[J];共产党员;2017年15期
6 李绪龙;论清代社会秩序的维持——以宗族伦理制度为视角[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京津冀毗邻法院开展经常性司法互助[J];法学杂志;1991年06期
8 盛中;社会秩序与安全统计中的几个问题[J];统计研究;1988年04期
9 冯国忠;秩序与冲突——对改革的社会学思考[J];社会;1988年10期
10 宿景祥;王文国;樊治中;;为了省城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J];党的建设;1989年08期
11 孙奇珍;精神文明是一个系统建设工程[J];求实;1989年09期
12 余卫明;论社会规范与社会秩序——兼论我国当前社会秩序紊乱的原因及对策[J];社会;1989年10期
13 尹春生;;“警察”概念之科学透视[J];公安大学学报;1989年05期
14 孙政清;;宗教与精神文明[J];中国天主教;1989年02期
15 侯志强;;现代社会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和谐的文化保障[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16 刘青;;现代性视域下我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困境与重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17 潘瑞甲;覃俊;韦文荣;;社会秩序视角下的公共危机和制度变革[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18 李超;;西方社会秩序理论发展理路探析[J];理论探索;2011年02期
19 林辉;尽快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秩序[J];探索与争鸣;1996年04期
20 周航;;法律与自由-刑法视角下的社会秩序与人性[J];法制博览;2018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尔维亚·瑟拉普;杜恺;;作为社会秩序概念的城市[A];都市文化研究(第1辑)——都市文化史:回顾与展望[C];2005年
2 叶富春;王呈旭;李伟;;和谐的社会秩序与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基础——关于中国特色发展路径的理性思考[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费迪南·滕尼斯;顾海萍;;社区与社会[A];都市文化研究(第4辑)——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与东京[C];2007年
4 刘晨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秩序构建——美国在多元文化下塑造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经验及其启示[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涂沙金;李爱武;;排队推动日活动与社会秩序建设[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分析框架[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7 耿光连;;尊重传统抑或否弃传统——从规则与社会秩序关系的角度重估传统的价值[A];山东省民俗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民俗生活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席酉民;张晓军;;社会矛盾化解与更高阶社会秩序:软法制、和谐机理及其策略分析[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振;;社会哲学视野下的宽容内涵及其时代特征[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10 陈永慧;;文明秩序助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浅议“排队推动日”活动在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作用[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金娜;组织化视角下“村改居”社区社会秩序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2 高峰;社会秩序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董伟玮;秩序视角下的街头官僚行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4 沈新坤;乡村社会秩序整合中的制度性规范与非制度性规范[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永刚;韩国经济增长与社会秩序转型演进轨迹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曲波;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社会秩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黄芳;社会秩序理论—一种政治思想史的考察[D];浙江大学;2014年
8 任倢;从社会秩序到文化含义:传统与当代艺术语境中的纤维艺术[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9 吴小珍;地方精英与城市政治变迁(1850-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欣霞;哈耶克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吴永;哈耶克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理论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陈丽丽;网络社会秩序多元化治理结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刘青青;网络社会秩序规制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5 臧玮;和谐农村社会秩序的伦理学视阈[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丁志猛;当代乡村社会秩序的解读——以江西省云山镇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晓艺;文化礼堂建设对乡村社会秩序重构的意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8 蒋康香;农村社会秩序和谐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9 程莉;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秩序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牛楠;战后上海“社会秩序”的重建及其失败[D];东华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共陕西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王康;营造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工程[N];陕西日报;2009年
2 禾刀;社会秩序失范让老实人遭蔑视[N];中国青年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马霞;全力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N];民族日报;2016年
4 记者 裴姝婧 通讯员 李家字;捍卫社会秩序 促进公平正义[N];三峡日报;2016年
5 统稿 本报记者 付静 采写 本报记者 刘晓霞 任元勋 胡建华 冯锐 吴艺 赵家新 许政 胡立强 邓棕耀 黄培岳 王自然 周文学 仓烜 马建华 通讯员公轩 张冰 陆敏韡 顾晓军 汪澧 王珏 胡雪 张辉 杨亮;元宵佳节全国大型活动平安顺利社会秩序良好[N];人民公安报;2017年
6 记者 雷清明;春节期间我省社会秩序良好[N];山西经济日报;2017年
7 缑玉明;规范社会秩序,还需多少“神器”[N];甘肃经济日报;2017年
8 刘继滨 吕畅 记者 米娜;社会秩序安全平稳[N];黑龙江日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苏燕;“创文”让社会秩序更优良[N];普洱日报;2017年
10 何忠国;从哲学角度审视社会秩序问题[N];学习时报;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