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能够最大限度进行垃圾减量并有助于实现资源可回收利用,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突出表现。2000年我国选取北京、上海、广州等八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然而十多年来垃圾分类的工作推行缓慢,分类效果却差强人意。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在研究对象上大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南京等城市,或者集中于东中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而对于西部城市的研究目前现有文献较少,但垃圾问题同样存在于西部城市。为了改善垃圾分类工作的现状,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将昆明市列入46个重点实施城市。所以本文选取西部大城市云南省省会昆明市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对昆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意向和行为进行描述性研究,将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因素引入进来进行深入研究,并寻找合适的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构建理论模型,使用AMOS23和SPSS24分析工具对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和意向做影响因素分析,并探索垃圾分类意向与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昆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意向分值远高于垃圾分类行为,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收入、职业等因素在垃圾分类意向和行为上存在差异。影响因素中,居民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其中垃圾分类意向和行为并不是直接因果关系,居民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在二者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社会资本中社会信任程度越高、参与横线社团网络越多、遵守组织中的集体规范对垃圾分类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对政府政策的了解程度、政策宣传力度与法律法规的制度也促进垃圾分类的进行,非正式回收市场没有显著性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通过完善有关法律和政府规章、培育社会资本、规范非正式回收市场的相关政策建议。